正文 第35章 一場驚天賭注(2)(1 / 2)

公司資金短缺的消息傳出之後,不但沒有給公司帶來任何的負麵效應,反而讓大家更加的團結。一個月的時間,公司的生產率上漲了15%個點。這也讓沈南深深的認識到資本主義公司運行模式還是有很多好處的,讓公司的利益和工人密切的相關,這才能最大程度的促進生產力。

把手裏的股份稀釋也許不是什麼壞事,隻是現在還不是時候。對於後期公司的運行方式,沈南也有了一個長遠的打算。他在工作的時候細心的研究過“寶潔”公司的方式。這就是一個最經典的“稀釋自有股份”帶來的無限好處。

資本主義的政府和中國還是很大區別的,基本都是由一些當地的資本家組成的。由一個資本團體組成的政府能最大程度的帶動經濟走向,實現一批領頭羊帶動整個國家的路線,這個牛群,羊群的步行路線很類似。

這並不是什麼壞事,自有散漫的發展方式總歸是不可取的。

象政府人員要錢,其實就是為了有個政府的擔保,當然有錢人多也是一個方麵。

威廉利用對整個小鎮的綜合發展,未來稅收的比例做入手點,勸來了很多資金。那些陳年老舊的“家家奔小康,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說辭再次被利用,而且屢試不爽。

政府人員希望公司能發展,上交更多的稅。同時希望帶動鎮子上的就業率,整體發展對自己的業績也隻有好處沒有壞處。而威廉的目的就更加的簡單了,就是為了錢。

那麼大家走在一起就是一件很合拍的事情了。

意外總是來得突然,像沈南這般一路走的順風順水的商人,多半都會忽略掉危急情況。

但是開始著手擴大廠方的時候,卻被突然來臨的經濟危機困住了腳步。

歐洲的革命從法國開始,之後迅速的蔓延到了英國。那裏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控製著整個世界的資金流動。

就好像所有的大商人都不會用自己的現有資金投入生產一樣,他們的資金多半都在銀行周轉。但是隻要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就會出現所有的工業都出現一個停歇的狀態。這也是資本主義的一個詬病。

這些簡單的道理,按道理沈南是應該在明白不過的,曆史上的經濟危機基本是8年就會來一次,這些都是經過嚴格的曆史推算的。

但是沈南的道路走的太順,以至於他都忘了。他在英國市場上的公債開始大幅度的下降。他甚至開始擔心政府的破產,一旦政府破產了,也就是被所謂的革命者推翻了,他們勢必不會認購上任政府的債務。

但是他投資的都是政府債務。這種債務就好像是我們現在說的國債,但是在英國叫做“永久債務”,這種債券十分的穩定,但是最怕的就是政變。

如今能抱上的大腿就隻剩羅斯柴爾德家族了。他們的勢力可以阻止一場政變的輸贏。所以沈南暫時的放下了自己在美國的公司。著手去見納森。

“先生,我不知道英國方麵出了什麼事情,好像這些所謂的革命者都是些沒了麵包的孩子。但是若是讓他們這麼任性下去的話,我們手裏的麵包早晚也要被搶奪。”沈南坐在納森的花園裏。用這種上層的口吻和納森商量著。

他的目的十分的明確,隻是想知道英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暴亂從來都不是一件壞事,當世界平穩的時候,我們的債務是按照規律調節的,但是在這些暴亂的調節下,我們的債務也許就可以人為的調整了。不知道這麼說你能不能明白。我需要一筆資金,我需要在新開放的美國建立一個分支機構。看樣子你發展的不錯,甚至比我還早了一步,若是我們兩個人能聯手的話,我想,這完全不會是一件壞事。”納森狡猾的說。

直至今日,沈南才算徹底的明白,世界永遠都是抓在個別的人手裏,他們可以讓這個世界和平下去,也可以在明天讓這個世界徹底戰亂。隻因為他們對金錢的渴望。

這場政治叛亂隻是一個幌子。他們的幕後人物想牽出其他的金融家,來達到一個共榮的平台。而沈南自然是納森希望引出來的人物之一。

沒一場革命的背後,經濟活動要比表麵上的槍炮要飛舞的頻繁的多。

“拿破侖回來了,希望繼續發動政變,但是也需要繼續找我們借錢。整個英法都在為這次的戰役湊錢,不光是為了拿破侖一個人。我親愛的朋友,這不是一次政治立場的問題,沒有人關心誰是正義的,大家知關心誰會勝利。那樣我們會有更多的政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