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在濃霧區跋涉轉圈,企圖衝出去脫險,但是一切都是徒勞,最終還是在原地打轉。
10多天過去了,他們的信心也沒有了,真的是絕望了。有人開始喃喃自語,哭笑無常;有人開始大罵老天,說上帝沒有開眼……
有一位叫紀伯倫的隊員他不甘心等死,提議再試試,可同伴們卻不願再做這種徒勞的努力。沒有辦法的紀伯倫隻得單獨行動。
過了很久,紀伯倫回來了。他大聲喊:“天哪,我們有救了,我發現了一個百事可樂瓶子!”紀伯倫手中晃動著一個藍色的空可樂瓶子。
3個人抱在一起,激動不已。這說明這一帶有人來過,而且來過不久,離平原地區已經不遠了。
第三十天,他們終於走出了森林。
實際情況是,這隻可樂瓶是紀伯倫曾經放在背包裏打算做水杯用的,他仔細地剔除了罐身上的標簽,作為“希望”的象征物來喚起同伴們征服死亡的勇氣。
人在一生中會碰到大大小小的失望和一兩次、兩三次的絕望。麵對失望,有的人再度奮起,或另辟新徑;有的人就此止步,或退而求其次。麵對絕望,人的基本態度也許隻有坐以待斃把自己交給命運了,因為這樣最省心,似乎可以躲避更大的、不可知的風險。我們把這個現象權且稱做動物的“條件反射”,一種被動狀態。所以,人們習慣於把一些看起來是別無選擇、死路一條的境遇,叫做“絕望”。
正如一輛正在高速公路上疾駛的汽車,突然車胎爆了,汽車駕駛員的第一個反應一定是踩刹車,然後是聽天由命。“踩刹車”是汽車駕駛員應對突發性事故的“條件反射”。過後,尤其是他的同行們會出來充當“分析家”“評論家”,說對付後輪胎爆裂,其實不應該踩刹車,你想啊,沒有了動力車子自然會慢慢停下來,這樣也不至於造成人員傷亡。這時候這個倒黴的駕駛員就想,站著說話不嫌腰疼,你試試!因此,這個世界上無論發生什麼樣的災禍,事後總少不了有人用“假如……就……”來充當馬後炮,來為自己找借口。
在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年代,人們習慣於把一些具有處理非常事件能力的人,歸結為“意誌的勝利”,認為光憑“意誌”就可以從本質上左右某項事物的結果。因此,小孩子從小就要受到很多關於“意誌”決定論的教育。對學習稍有倦怠,大人就會說,這個小孩缺乏意誌力。其實,假如我們願意嚐試用一種非線性的思考方式,去觀察一些事物,情況就會大不一樣。在麵臨所謂的絕境時,主動放棄舊有的思維通道,做一個往前拱的“卒子”,提前啟動“假如……就……”,你的生命就會出現新的希望,而不是充當“事後諸葛亮”,隻放“馬後炮”。
麵對絕望,不要後悔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找借口,因為無論是時間還是處境都輪不到你去那樣做,你除了行動打辦法解決它之外,什麼都不要想,因為你越想那些後怕的事,你的失望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