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霄的成長曆程艱辛而又執著,一次次的人生磨難反而讓她越走越堅強。
老天始終是公平的,給了你艱辛就會給你幸福,而且,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所以,請你相信,你身上背著的那個十字架有一天會用金光籠罩你、保護你。
生活中總有很多磨難,但隻要你毫不畏懼地直麵它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它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它們。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如果生活讓你背起了沉重的十字架,那是因為上帝知道你能行。”
失敗也是財富
失敗在成功路上是不可避免的,當它降臨之後,我們要做的不是去逃避、推諉,而是要以百倍的勇氣去挑戰失敗。主動承擔責任,是一個人品格真誠的魅力體現。更重要的是我們應努力追根溯源,找出失敗的原因:工作能力不足?準備不充分?客觀條件不成熟?等等,把類似的這些問題都搞清楚了,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就能對症下藥,避免重蹈覆轍。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失敗之時,也是最容易找到成功的切入點之際,因為這是發現自身不足的絕佳機會。成功者往往把失敗與錯誤當做人生的另一種財富。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曾說:“失敗了一千次並不可怕,最起碼我知道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於是我就會作出第一千零一次努力……”許多人遇到錯誤與失敗,總是一味地逃避,不願看到自己身上有傷口,失去了極早清理的機會,最後終為傷口所累而追悔莫及。
在現場直播過程中,主持人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很多無法預料的事情發生。因此,就會出現各種束手無策的情況,那種尷尬、無奈真是令主持人難堪。
有一年,主持人倪萍專門為幾對金婚的老年朋友舉辦一期《綜藝大觀》,他們都是我國各行各業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其中有一位是我國第一代氣象專家,她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在直播現場,當倪萍把話筒遞給這位老科學家時,她順勢就接了過去。對於直播中的主持人來說,如果把話筒交給采訪對象,就意味著失職,因為你手中沒有了話筒,現場的局麵你就無法掌控了。更嚴重的是,對方如果說了不應該說的話,你就更被動!但在那時倪萍根本無法把話筒再要回來。
“我首先感謝今天能來到你們中央氣象台!”這位老專家第一句話就說錯了。全場觀眾大笑。倪萍伸出手去,想把話筒接回來,老專家躲開了。後來倪萍又兩次伸出手去,但老專家還是沒將話筒還給她。舞台上出現了倪萍和老專家來回奪話筒的情況。台下的導演急得直打手勢,倪萍更是渾身出汗。
直播結束後,不少觀眾來信批評倪萍:“不應該和老科學家搶話筒,要懂得尊重別人……”倪萍認真地檢討了自己,她知道這是她作為節目主持人的失職。麵對上億觀眾,她絕對不應該搶話筒,更不應該隨便打斷別人的講話,更何況是年輕人對長者。但觀眾們又何嚐知道,直播節目的時間一分一秒都是經過事先周密安排的。如果這位長者占了太長的時間,後麵的節目就沒法連接了。
問題發生後,倪萍沒有刻意去推脫責任,反而主動承擔了這次失誤的責任。接著,她仔細回憶了當時的情景,試圖從中找到失敗的原因。人不怕犯錯誤,就怕接連犯相同的錯誤。她經過反複的思考和總結,得出了這樣的體會:如果自己在直播前和這位長者多交流交流,了解她的個性,掌握她的說話方式,那天就不會出現這類尷尬的場麵。
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觀眾對主持人的要求和批評也隨之增多,倪萍對此都能一一正確地對待。她知道,隻有接受批評、承擔責任,然後再豐富自己、勇於突破,她的藝術生命才會越來越長。相反,害怕批評,裹足不前,那麼作為主持人,在失去觀眾的同時,最終也失去了自己。通過這次對“搶話筒事件”的總結,倪萍逐漸養成一種習慣,無論是誰做嘉賓,隻要在她的節目中出現,她都會提前到他們的住處進行采訪,了解一些情況,體驗對方那一份感情。在以後的主持生涯中,類似的情況再也沒有發生。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不可能永不犯錯誤、不遇到各種失敗,如果你真的錯了,那就要以高昂的鬥誌挑戰失敗,把失敗當做磨煉意誌、增長才幹的好機會。隻有大膽地接受現實,才可能坦誠地分析、探究失敗的根源,重新贏得獲取成功的機會。倪萍當時如果隻是一味地推托責任,沒有勇氣挑戰失敗,不主動地從主觀上找出問題的根源,那她就不會從“搶話筒事件”中獲得啟示,下次碰到類似的問題同樣還會手足無措,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觀眾的信任與認可,也不可能在失敗中增長才幹、逐漸走向成熟並獲得今天的成就。
想要獲得成功,女人應該具有很強的柔韌性,麵對失敗不要逃避責任,而是吸取教訓,為下一次的成功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