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智慧人生的九大法則(勵誌30本)03(1 / 2)

第一章做到鶴立雞群= 永遠想到領導的前麵

最好的執行者與一般執行者很大的一個區別在於:一流的下級總能提醒上級,末流的下級總要上級提醒。

一般執行者的想法是:既然是領導,做的決定肯定是正確的,我隻要照著去做就行了;即使覺得有什麼不妥當,也是領導說的,就算出了差錯,也不是我的責任,我何必多事?領導都沒有想到,我怎麼可能替他想到?

但是,一個最好的執行者,不僅不需要領導來提醒,而且總會想到領導前麵——上級想到的自己當然要想到,上級沒有想到的,也要主動替他想到。

有一次,一位培訓界的同行向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他經常要出差,一忙或者一著急,就容易忘記帶一些東西,如名片、資料和相機等。為此,他跟秘書說,記得提醒他一下,免得耽誤事情。

秘書老是不記得提醒,後來終於學會提醒了,但是執行起來,往往又很不到位。

有一天,他在北大高級總裁班講課,下午講完課後就直接去機場,到外地出差。

中午時,他接到秘書發來的短信,上麵寫著:“您下午要出差,別忘了帶名片、資料和相機。”

一經提醒,這位老師一想糟了,相機在家中,又忘帶相機了。可等講完課再回去拿相機已經沒有時間了,隻好就不帶了。

盡管是一件小事情,但也能反映一個員工的執行能力。這位老師感慨地說:“如果是一個合格的執行者,她完全應該熟悉我的日程安排,提前一天提醒我:‘您明天就要出差了,如果現在方便的話,請把需要帶的資料、名片和相機放到包裏,以免忘記。’有了這樣的提醒,我還會忘記帶相機嗎?”

很多下屬都有一個錯覺,領導哪會有什麼想不到的事情。可別忘了,領導不是神,也有考慮不周全時,也有需要你提醒的地方。

不要說普通人需要提醒,就算是非常傑出的人,有時候也需要下級幫他把關。擔任過周總理秘書的紀東,在他所寫的《難忘的八年——周恩來秘書回憶錄》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1971年,林彪“九·一三”叛逃事件發生後一個月左右,一天上午,周總理在連續工作了17個小時之後,離開辦公室去臥室辦公。

不久,總理打電話讓他過去一下。他以為總理要安排任務,像往常一樣拿著本子和筆,迅速趕過去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總理並沒有交代他辦理任何事情,隻是很鄭重地看著他說:“我要跟你說一件事情。”

然後,總理拿起一個大信封,對他說:“你看,我寫錯了一個信封。”

他接過信封一看,隻見上麵寫著:“呈主席、林副主席批示周恩來某年某月。”

林彪叛逃之前,總理給毛主席和作為當時黨中央副主席的林彪寫報告,通常都是這麼寫的。但當時林彪已經叛逃,再這樣寫就是大錯誤。

由於連續工作了那麼長的時間,在極度疲勞下,寫錯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總理在叮囑他把信封銷毀的同時,還特意提醒他:“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你,讓你知道,注意以後要幫我把關。”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寫錯了信封,自己把它銷毀就行了,總理為什麼還要特意把秘書叫過來,鄭重其事地囑咐一番呢?因為即使是領導,即使平時考慮得再周全再細致,也難免有在特殊情況下疏忽的時候,這時候就尤其需要下級能夠替自己把關。

這個故事給所有執行者一個警示:即使像周總理這樣的偉人,有時候也需要下級提醒和把關,更何況是我們的上級呢?這就更需要我們多考慮一點,甚至想到領導的前麵。

用長處彌補領導的不足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既然是領導,肯定各方麵都比下屬高明。但別忘了,上級不是神,也不是萬能的。上級既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不足的地方。作為一個優秀的下級,不能一味地挑剔上級,同時也不會機械地唯上級的命令是從,而是能夠靈活掌握尺度,善於用自己的長處去彌補上級的不足。

羅榮桓是我國十大元帥之一,在解放東北時期,曾經是東北野戰軍司令林彪的得力助手。林彪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嚴肅、不苟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