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生活智慧(3)(2 / 2)

有人說:一個人的不幸是一個民族的不幸。此言堪稱至理。任何不幸都是一種病毒,防止不幸臨身的最好辦法是消除“病毒”。不明此理,看見別人的不幸,還躲在一邊幸災樂禍,這樣的人未免太愚蠢了。

成就“大我”最重要的一條:樂於助人,多行善事

不僅“惡”可以像病毒一樣蔓延,“善”也可以通過某種奇妙的方式彼此傳遞,好比水蒸氣,漸漸升騰,最後化為甘霖,遍施人間。

真正的智者,往往已經將精神提升到將“小我”和“大我”融為一體的境界。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德蘭修女曾說:“我不是天使,不是聖人,不懂長生,不能預知未來;不能使人死而複活,不能讓你們永遠不累、不渴、不餓;不能阻擋罪惡。隻是,我也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較人的惡,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我隻知道——愛。愛,讓我們活著。”

智者們早就深刻體會到,愛他人其實是更好地愛自己。為什麼呢?當你一味關注自己的苦樂時,你會發現自己身上有太多的不如意,你會認為自己從他人那兒得到的愛和尊重總是太少,而不公平的待遇卻又那麼多,以至於煩惱叢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值得高興的事一年都想不出幾件。

一旦你將注意力轉向他人,種種不如意仿佛一下子不見了,內心的煩惱也自然消失了。因為煩惱和不如意,常常隻是出於想象。

羅斯福家族的“醜小鴨”埃莉諾·羅斯福便是如此,她是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侄女,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妻子,也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外交家、政治家,有著非凡的影響力和自信。但她童年時可不是這樣。她的母親是美國上流社會公認的美人,羅斯福家族的其他女人也一個個美麗、高貴,埃莉諾身處她們中間,感到很自卑,每天擔心受到嘲笑和批評。直到有一次,她幫著父親給紐約的報童準備感恩節晚餐,和叔叔一起為紐約貧民區的孩子布置聖誕樹,跟阿姨到醫院做誌願者幫手,這些善心舉動,使她對周遭他人所受的苦難有著深切體會,使她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個有用的人”,並感受到了“最大的快樂”,也增強了自信。不料,父母的早逝,使她再度陷入到自卑與孤僻之中。

1903年,從英國留學歸來的埃莉諾正式進入紐約的上流社交圈。她加入一個名叫青少年聯盟的社工服務團體,旨在幫助和關懷城市貧困居民,為他們爭取應得的權利,調查童工、超負荷工作等剝削現象,並給社區的小孩免費上課,教她們舞蹈、健身操、縫紉等課程。幫助他人獲得的快樂,帶給埃莉諾巨大的成就感,也使她變得獨立自信起來。她意識到,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對他人、對社會善盡義務和責任,從此,施愛於人成為她最向往的工作。一戰期間,已成為富蘭克林·羅斯福妻子的她,奔忙於紅十字會與海軍部之間,負責各項後勤工作。她對公共事務的熱忱和幹練、獨當一麵的才能,令人刮目相看。正如詩人阿基博爾德·麥克利什在《埃莉諾·羅斯福的故事》中所形容的那樣,“這位睡美人終於蘇醒了”。她不再關心私人生活的安逸,將餘生全部投身在爭取正義、民權、同情貧弱者的公益事業中,她以自己獨有的魅力和才能,為世界婦女樹立了一個嶄新的形象。

埃莉諾有一句名言:“當你停止奉獻,必然也開始凋零。”而她一生從未停止奉獻,所以她變成了一枝永不凋謝的玫瑰,活在曆史中。

總之,一個人如果隻是迷戀“小我”,隻知道以追求個人成功、富足作為通向人生幸福的途徑,那麼永遠得不到真正的祝福。一旦你與“大我”合而為一,就已經活在幸福中了。

最後,告訴你一個富人的生活智慧: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