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生活智慧(3)(1 / 2)

有一次,法國自然科學協會邀請迪亞去作報告,他欣然前往。因為沒有鞋子,隻能赤著腳走上台。因此他演講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很抱歉,沒有鞋子穿,不過赤著腳倒也還是蠻舒服的。”在作報告的時候,絲毫沒有因為他現在的身份以及生活的窘境而減少熱情,他的聲音抑揚頓挫,極富感染力,讓人們聽得如醉如癡。他的神情專注,用微微顫抖的手仔細地畫下了植物的特征,跟畫家揮筆作畫一樣,樂在其中。在他平和的心態麵前,人世的一切煩惱、痛苦都消融得一幹二淨了。

當這位曆經滄桑的老人離開人世的時候,仍是那麼的安詳與自在,如同出門散步一樣的悠閑。在遺囑中,他規定了自己的葬禮方式:用他一生中確定的45種植物編織成一個花環,放在他的靈柩上,其他的都不需要。

迪亞顯然是一位懂得什麼是真正幸福的人。如果幸福需要依托豐富的物質享受,根本無幸福可言,因為物質享受是虛假的、易逝的。隻有當幸福綿綿滋生於心靈時,你才能獲得真正的人生幸福。

有人又會問:既然物質對幸福而言並不重要,何必費力賺錢呢?其實,商人賺錢,如同歌星唱歌、球星打球、畫家作畫一樣,都是出於天賦和興趣。他們善於賺錢、喜歡賺錢,並以此為樂。興趣就是天才,正因為他們愛好賺錢,所以他們能大發其財。道理就這麼簡單。

對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誠等眾多商界大亨而言,賺錢就是一個他們喜愛的遊戲。在他們看來,奮鬥過程本身就是最好的享受,金錢隻是附屬品。簡言之,金錢隻是一個玩具,賺錢隻是一個遊戲,在遊戲中獲勝是他們最大的快樂。

當你像他們一樣,可以通過賺錢本身獲得快樂而不迷戀享樂,就大有成為成功創富者的希望。

告訴你一個富人的生活智慧:

人生最大的獎賞是贏的快樂。

舍得的最高境界:成就“大我”

我+我們=完整的我。

“我”不過是花瓣上一滴露珠,不過是江河中的一滴水,不過是從天而降的一片雪花。如果隻有“我”,好像什麼都是,其實什麼都不是。隻有“我們”,才能彙成江河,才能合成一種力量,才能形成一種氣候。所以,每個人都信賴他人的存在而存在,如果沒有他人,個體的存在幾乎毫無意義。

做人最有智慧的一條:培養“我們”意識

有的人“我”字當頭,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隻想我如何成功、我如何得到幸福。事實上,一個人的成功是不存在的,一個人的幸福也是不存在的。你隻有找到讓“我”有效融入到“我們”中的方法,舍棄“小我”而成就“大我”,才找到了通往成功與幸福的路徑。

舍棄“小我”最重要的一條:不要對別人的痛苦幸災樂禍

有一個寓言故事:從前,有人養了一頭驢和一匹馬。馬受到偏愛而驢子則地位低下。每天驢子都馱著沉重的貨物,馬馱的分量則少得多。

有一次,驢子氣喘籲籲地請求馬的幫助:“請你幫我馱一點東西吧。對你來說,這不算什麼;可對我來說,卻可以減輕不少負擔。”

馬不高興地拒絕了它:“你憑什麼讓我幫你馱東西,我樂得輕鬆呢!”它暗自為自己的工作輕鬆而慶幸,還經常在心裏罵蠢驢就應該多幹活。

不久,驢累死了。主人隻好將驢背上的所有貨物全加在馬背上,這時,馬懊悔不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別人的困苦不一定隻是別人的困苦,當別人遭完罪後,下一個就可能輪到自己。

世間的壞事,都像病毒一樣,若是不加遏止,一定會不斷蔓延,決不會自行停下來。當別人染上病後,你用不著沾沾自喜,因為你根本想象不到哪一天會輪到你倒黴。

舉一個例子:秦始皇實施暴政,為禍比病毒還要厲害。從表麵看,秦始皇的暴政,走的是“依法治國”的路子,貌似公平。例如,征發徭役時,首先征發罪人,因為他們應該救贖罪;其次征發閭右及商人子,因為他們的承受力較強。當時家境殷實的人家住在村鎮的右邊,所以稱閭右。最後征發閭左,因為窮人承受力弱,盡量不要征發。這看上去是不是比較公平?

但是,當秦始皇征發所謂“罪人”時,無罪的人且慢高興,因為窮兵黷武、極端奢侈,又是建長城,又是修阿房宮,又是開發南疆,所需人力無限,而人們犯罪的速度太慢。怎麼辦呢?隻好擴大打擊範圍。比方說,三五個朋友聚在一起喝酒,那就犯了法,要抓起來服徭、兵役;路上相遇,交談數語,就可能受到誹謗朝政的指控。所以,你今天沒有犯法,難保明天不會犯法。當別人無端成為罪人時,那些“潔身自好”、隻顧自己過小康日子,善於夾起尾巴做人者也別高興得太早,因為“罪人”的數量終究無法滿足秦始皇的貪欲,終於有一天,開始征發“閭右”了。這時候,那些貧民也別炫耀“越窮越光榮”,終於有一天,開始征發“閭左”了。陳勝、吳廣舉行首義的那支900多人的隊伍,就由貧民組成。作為掌握國家機器的皇帝、政府官員,也別以為“病毒”不會蔓延到自己身上。最後的結果是,天下打個稀巴爛,秦始皇的子孫被殺個精光,政府官員大半被殺,天下人口死亡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