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生活智慧(2)(1 / 2)

人的心情必然受他人、事件和環境的影響,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天到晚遇到的都是開心的事,你總會遇到一些不喜歡、不愉快的事,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你可能根本無法改變他人、控製事態,你可以控製的隻是如何對外部的一切作出反應。對同一件事,你可以感到高興,也可以煩惱叢生,那全取決於你自己。

掌控心靈,有兩個主要方法:

一是降低期望值。無論對自己、對他人,期望值太高的話,可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相反,一旦降低期望值,你會發現生活中的一切都沒有那麼糟。

法國一家雜誌社每十年做一次回答式調查,主題是“你幸福嗎?”20年前,約80%的法國人覺得自己幸福,20年後的今天,社會上遍布失業、種族糾紛、艾滋病等問題,卻依然有80%的法國人覺得自己幸福。調查發現,仍感到幸福的法國人把幸福的標準降低了,開始從基本的生活上尋求幸福,“有工休假,沒有失業已經很不錯”“我和我的家人都幸福快樂,這已經夠了,不必千方百計地奢求物質上的滿足”,更多人認為:“沒有不幸,便是幸福”。

美國一些心理學家也做過一項關於幸福的研究:首先,規定以“我希望”起頭,例如“我希望我像比爾·蓋茨那樣富有”“我希望我是貝克漢姆的情人”“我希望我中百萬彩票的頭獎”。然後,心理學家要求受試者再造3個句子,以“還好我不是”起頭,例如說“還好我不是絕症患者”“還好我不是乞丐”“還好我老公沒有暴力傾向”等等。調查結果顯示:同樣一批人,在完成“我希望”的造句後,心情都比較鬱悶;而完成“還好我不是”造句時,心情都比較好。

人的欲望大如海,不可能真正得到滿足。童話《漁夫和金魚》中的那個老太婆,由窮人變成富婆,不滿足,要做貴婦;做了貴婦不滿足,要做女王;做了女王不滿足,要做教皇;做了教皇仍不滿足,最後變回一個窮老太婆,這才消停了。

如果你放縱自己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一旦降低期望值,使欲望小如杯,自然容易滿足,知足而常樂。

二是往好處看。任何事都有好的一麵,也有不好的一麵,那就看你盯住哪一麵了。盯住不好的一麵,心情自然變壞;向好的一麵看,心情自然也就快樂了。

卜勞恩早年事業不順,常常處於失業中,家庭生活也一團糟。一天,他外出找工作未果,情緒低落,拖著疲憊的腳步回到家,看了兒子的試卷,心情糟得話都不想說,狠狠地瞪了兒子一眼,就走進裏屋,倒在床上呼呼大睡。

第二天早上,他醒來看見小卜勞恩的日記,不禁吃了一驚,隻見上麵寫的是:5月6日,星期一。早上去上學的時候,我幫助一位盲眼老奶奶過了馬路,心情很好。隻是這次考試不太理想,但當我晚上把這個消息告訴爸爸的時候,他卻沒有責備我,而是深情地看了我一眼,使我深受鼓舞……

卜勞恩心裏很慚愧,往前翻了一頁,隻見兒子寫的是:5月5日,星期天。山姆大叔的小提琴拉得越來越好了,我想有機會我一定要去向他請教,讓他教我拉小提琴。

卜勞恩心裏一動,翻開自己的日記,內容卻截然相反:5月5日,星期天。這個該死的山姆,又在拉他的破小提琴,好不容易有個休息日,又被他吵得不得安生……

卜勞恩對照自己的日記,一頁頁翻著兒子的日記,發現兩人對問題的看法大不相同。他沉思良久,忽而有所感悟。從這天起,他學著用兒子的眼光看問題,心態越來越好,日記上記錄的內容漸漸都變成了正麵。

後來,他成了聞名全球的漫畫大師,當他受到廣泛讚譽時,他由衷地說:真正的大師不是我,而是我的兒子克裏斯蒂安。

事情的好壞原本沒有絕對,關鍵在於你的心態。佛家說:心中有佛則見佛,心中有魔則見魔。當你看到不如意的事時,要知道,“魔”並不在外麵,隻在自己心裏。

告訴你一個富人的生活智慧:

先讓自己笑起來。

體驗簡單的快樂

生活中有一個相反的現象:有的人喜歡花錢但不喜歡費力賺錢,他們的心願是“該吃的吃了,該玩的玩了,該去的地方去了”,這輩子就沒有遺憾了。這種人往往是窮人,或者正日益成為窮人。有的人喜歡賺錢而對花錢沒有愛好,生活簡單,不喜奢華。這樣的人,往往成為富人,也是真正懂得享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