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打開塵封的曆史(1 / 1)

“明之亡,實亡於萬曆”,這是史學界長期以來的定論。但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通過大曆史的新穎視角,從看似細枝末節的小事入手,分析出明朝體製上不可根治的痼疾,指出了明朝必然滅亡的命運。也就是說,萬曆皇帝朱翊鈞,隻是明朝滅亡的那一隻無奈的替罪羊。

這告訴我們,曆史的真相,與以往的認識,也許相去甚遠。

對於萬曆一朝曆史的認識,正是這樣。萬曆皇帝是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提起他在位的四十八年間,人們往往隻記得張居正變法、清算張居正、奪嫡之爭、黨爭興起、努爾哈赤崛起遼東等大事件,其中有一件大事卻被人們遺忘在故紙堆裏。

這件事,就是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援朝平倭戰爭。

1592年,日本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發兵侵略朝鮮。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萬曆皇帝派遣李如鬆率數萬明軍入朝作戰,經過幾番奮戰,最終漂漂亮亮地打敗了日本侵略者。這場戰爭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扶弱濟困、不畏強暴的民族精神,正所謂“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是一段振奮人心、可歌可泣的輝煌曆史。

同時,萬曆援朝平倭戰爭對中、日、朝三國的影響又極為深遠。朝鮮,作為最大的戰爭受害者,在日本侵略軍的蹂躪下,人民流離失所,百業蕭條,戰後經過很多年才恢複元氣。日本,作為戰爭的發動者,也受到了慘痛的教訓,豐臣秀吉曆經艱辛奠定的基業,在這場戰爭中分崩離析,政權最終落到了德川家康的手中。中國明朝,則在這一場長達七年的戰爭中耗費過多,加速了本就走下坡路的大明帝國的滅亡。

但就是這樣一段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曆史,四百年來卻在我們國內被人遺忘,許多研究者甚至不得不去日本和朝鮮尋找資料。先不去分析被遺忘的原因究竟是明朝的迅速滅亡還是清朝的刻意封鎖,相信有很多人都想了解這段曆史,想讓這段塵封的曆史重見天日。

值得欣慰的是,就在翹首以盼的時刻,我看到了青年作家李浩白創作的這一部洋洋五十萬字的《抗日援朝1592》。

這部作品以小說的形式,為我們藝術再現了這一段塵封已久的曆史。這雖不是唯一反映萬曆朝鮮戰爭的作品,卻是迄今為止最為精彩的一部。

二月河小說的筆法,讓這部作品具有了很高的藝術性。全書結構嚴密,故事緊湊,既分頭講述中、日、朝三方的動態,布局宏大,又統一於援朝平倭的主線,主幹鮮明。同時,作者構思精巧,情節抓人,常常在貌似波瀾不驚之時宕開神來之筆,帶給讀者愉悅的閱讀享受。作者刻畫人物眾多,且形象豐滿、真實可信,如書中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就是一個雖然隻有中人之資卻敢於擔當的青年,不同於以往臉譜化的“昏君”定位。此外,中方的李如鬆、申時行、石星、沈惟敬,日方的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石田三成、小西行長,朝鮮國王李昖、大臣柳成龍等人,也個個栩栩如生,立體可感。

藝術性之外,這部作品的曆史性也值得肯定。從文學作品的曆史性這一點來說,我認為《抗日援朝1592》的追求從學於熊召政的《張居正》一書:有虛構但不戲說,以曆史進程為主線,以人物命運與事件衝突為經緯,虛實相生,以虛補實,以實現藝術性與曆史性的高度統一。比如書中描寫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這兩位日本梟雄之間的鬥爭,步步玄機,處處機關,豐臣秀吉的霸氣與陰險,德川家康的隱忍與智慧,躍然紙上,比起日本國內司馬遼太郎等曆史小說大家的手法,亦大有可觀,且符合這些人物的曆史形象。難能可貴的是,本書不同於以往常見的一些抗日題材作品,對日方人物肆意醜化、矮化,而是尊重曆史的本來麵目,不偏不倚。另外,書中不但再現了萬曆朝鮮戰爭的來龍去脈,而且點出了明朝、日本、朝鮮、努爾哈赤女真幾方的曆史走勢及未來命運。

作者還秉承“文以載道”的理念,揭示導致明朝衰亡的原因與弊端,為後世提供前車之鑒。書中借申時行之口寫道“我恐大明之憂,不在倭寇,而在朝廷之內”,這一句話讓我印象頗深,表達出中國人隻要自己不折騰自己、外族永遠不可能打敗我們的深切含義,在國際競爭領域越來越廣、手段越來越高的今天,這一點非常值得讀者感悟和反思。

正因為具有以上優點,本書帶給我們的是一場藝術盛宴,也是一桌曆史大餐,可以讓讀者在愉快的閱讀享受中,去了解萬曆援朝平倭戰爭這一段塵封已久而彌足珍貴的曆史。

打開本書,就打開了一段塵封的曆史。而我,希望更多的讀者去打開這段曆史。

2010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