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運籌帷幄(3)(1 / 3)

“石大人何出此言?三國時期,蜀中名士張鬆其貌不揚,出使許昌為曹操所辱,終使益州土地盡歸於劉備之手,”沈惟敬顯然不是一個普通的商賈,肚子裏還是裝了幾本書的,“似石大人這般‘以貌取人’,小人自是不能苟同,就此告辭!”

“這……”石星心中一動:眼下國內通曉倭情、會講倭語的人實是十分稀缺——這個沈惟敬倘若真是通曉倭情、會講倭語之人,倒是不可輕易放走了他!他的相貌醜一點兒,大約也沒什麼幹係吧?念及此處,石星隻得幹咳一聲,伸出手來,急道:“且慢!本部堂還有話要問呢……”

沈惟敬原本也隻是裝腔作勢而已,聽得石星一喊,便應聲轉身問道:“石大人有何話問?”

石星也曉得這沈惟敬和自己的嶽父大人一直在浙江臨安府聯手做著絲綢生意,關係十分緊密,倒並不是什麼“外人”。於是,他也就不再掩飾,靜靜地抬眼看了沈惟敬半晌,緩聲說道:“既然沈先生曾經在倭國待過,那麼必是熟諳明、倭兩國之內情嘍?!依你之見,這援朝東征一役,究竟是我大明朝將占上風還是他小倭國將占上風?”

沈惟敬聽了,撚著鼠須沉吟了一會兒,道:“依小人看來,此番東征之役中,我大明朝兵強馬壯、良將如雲,自然會占上風。然而倭虜個個嗜殺成性、彪悍之極,我大明朝縱是得勝,亦必是一場慘勝。”

石星一聽,便感到此人分析時勢倒也切實,就微微點了點頭,低低說道:“慘勝?唉……慘勝自然是免不了的。那倭虜狼子野心、咄咄逼人,我大明朝豈能示弱?該打硬仗還是得打硬仗啊!……”

“大人所言甚是。倘若倭虜已經打到了我大明朝的邊境,不要說您石大人,就是我沈惟敬也要扛上一條長槍去和那倭虜決一死戰!”沈惟敬一邊暗暗察言觀色,一邊揀著好聽的詞句說道,“可是,畢竟目前倭虜還隻是龜縮在朝鮮國內,未敢侵犯我大明國尺寸之士……這一場硬仗若是打下去,小人隻覺得仿佛是為了朝鮮李氏王朝而打的……這對我們那些即將在大仗中傷亡的將士們而言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

雖然石星從心底認同沈惟敬這番話的,但大明兵部尚書的身份讓他不可能公然附和沈惟敬。於是,他假裝沉下了臉色,慢慢說道:“當今聖上乃是華夷共主,皇皇大明乃是天朝上邦,豈容倭虜侵我屬國?”

“石大人此言極是,”沈惟敬微笑著點了點頭,又問道,“倘若倭虜亦能傾心歸順我大明天朝,俯首甘為我之屬國呢?”

“真是一派胡言!”石星冷冷一笑,心下暗想:嶽父大人真是可惡!居然將本部堂這些“政見”都偷偷透露給沈惟敬了!真不知這姓沈的背地裏悄悄塞給了他多少“探路錢”!看來這姓沈的雖是商賈出身,卻似乎對朝廷開出的“封侯賜爵”之賞十分著意啊!他想到這裏,便暗一轉念,假意借別人所講的話來搪塞沈惟敬:“若是如你剛才所言,那些倭人又怎會掀起這一場刀兵之災?”

“石大人可能對倭國有些不太了解,”沈惟敬急道,“那倭國本是秦始皇時之方士徐福攜五百童男童女渡海求覓仙丹,後來滯留在一片島嶼之上,方才立基成國的。魏晉之時,倭國女王卑彌呼還遣使前來中原稱臣進貢。到了唐代,他們更是深受我中原文化浸潤,堪稱與我大明天朝‘同文同種’。”

“哦?”石星微微一愕,“本部堂以為他們不過是荒島蠻夷、山野胡虜……原來他們亦懂中華禮儀?”

沈惟敬深深地點了點頭,道:“確是如此,小人聽聞近來倭虜在朝鮮平壤城擊敗祖承訓將軍之後,再未前來猖狂挑釁——這說明倭虜畢竟也不敢與我大明朝為敵。小人私下揣度,他們大概隻是想取代朝鮮而成為我大明朝的屬國罷了!倭虜若是存有此念,我們還是可以與之周旋交涉的。”

石星聽罷,有些訝異地看了沈惟敬一眼:此人胸中所思,居然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看來,此人倒真非弄虛使巧的庸碌之輩——可見他對倭情確是揣摩甚深!於是,他眼角帶著一絲讚賞之色,微笑著盯向了沈惟敬,認真傾聽著他繼續講下去。

沈惟敬一眼瞥到石星這時竟兩眼發亮,知道他已被自己的話打動,就侃侃而道:“當年楚漢爭霸之時,儒生酈食其能以三寸不爛之舌而勸降齊國七十餘城池。小人雖無酈生這般口才,但求石大人能給小人一個‘備倭招撫使’的名分,小人便能單槍匹馬深入倭營,向倭酋陳之以大勢、示之以天威、曉之以長短利弊,自信必能說服倭虜向我大明朝稱藩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