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你此言,倭虜確是難以對付啊!”宋應昌皺緊了眉頭,臉上憂色重重。
“宋大人無須揪心!”李如鬆凜然言道,“倭虜氣焰如此囂張,看來也隻不過是依恃這三長罷了。李某也曾聽祖承訓談起過,早對此思慮已久。來日若與倭虜對敵,李某自信亦有三長反製於他!”
“哦?子茂兄有何三長勝他倭虜?”努爾哈赤沉吟著問道。
“依李某之見:其一,倭虜倘若倚仗火繩槍衝鋒,那我大明天兵就采用迅雷銃、‘三眼神銃’、虎蹲炮、大將軍炮等開路。我們的炮銃威力無比,他倭虜一槍隻射一彈;我諸炮一發,萬彈齊射,銅牆鐵壁尚且應聲而倒,何況他們還是區區血肉之軀?”李如鬆雙目炯炯有神地看著努爾哈赤和宋應昌,侃侃說道,“其二,倭虜的長刀雖是鋒利,當年戚繼光戚大帥在浙江平倭之時,早已留下‘藤牌軍’和‘鴛鴦陣’之法,縱有萬柄倭刀,他們亦難逞淫威!
“其三,倭虜雖彪悍凶猛,我遼東鐵騎亦身經百戰,連那牛高馬大、如熊似羆的蒙古胡虜都被我們打得抱頭鼠竄,又何懼矮若瘦猴的倭虜乎?有此三長,李某自信可以克敵製勝。”
“嗯……看來子茂兄對敵我之情早已是了如指掌……”努爾哈赤直盯著他,深深頷首,“這麼說來,子茂兄早已視平倭滅寇為己任而未雨綢繆了……《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子茂兄胸有成竹,此番平倭濟朝定能馬到成功!”
宋應昌也是麵色一鬆,以手撫須微微而笑。
“本將軍欲冒昧請問一下宋大人,”努爾哈赤話鋒一轉,問宋應昌,“朝廷此番準備調撥多少兵力與火器前去平倭濟朝?”
“這個……”宋應昌深深一歎,“這三個月來,老夫一直在苦心籌措東征平倭的人馬和火器……到目前為止,朝廷能夠調撥出來的兵力最多不過四五萬人……”
“四五萬人?”努爾哈赤驚得雙目如銅鈴般大,“怎麼才四五萬人?”
“唉……龍虎將軍你有所不知:能夠籌到四五萬人已很不容易……”宋應昌有些無奈地搖了搖頭,慢慢道來,“首先,追隨李提督平定寧夏之亂的那些遼東鐵騎是久經淬煉的‘國之利器’,朝廷隻有恃仗他們作為平倭濟朝的主力——所以,朝廷決定要調集李提督麾下最精銳的一萬五千鐵騎為東征大軍的先鋒!”
“這個自然,”努爾哈赤看了一眼李如鬆,點頭說道,“還有呢?”
“其次,薊遼總督顧養謙雖然要用十之七八的兵力防備海西女真葉赫部族和漠南蒙古賊虜的圍擊,但還是可以抽調出一萬左右的步卒赴朝平倭……”宋應昌思忖道,“朝廷為了加強他們的實力,會給他們每人配備一支火銃,專門對付倭虜的‘火槍隊’……”
“嗯……又加上了一萬步卒,現在才二萬五千士卒。”努爾哈赤掐指算了一算,仍是眉頭緊鎖。
“第三,朝廷再從宣府、大同兩鎮調撥一萬騎兵來……他們的武藝自然遠遠不及李提督麾下的遼東鐵騎……”宋應昌深深一歎,“但是用來作為征倭雄師的後備軍,再由李提督以戰代練地調教調教,應該也是可以抵抗倭虜的……
“第四,我們將從福建調來五千‘藤牌軍’,他們全是戚繼光大帥當年留下的抗倭精銳,對付倭寇很有經驗……”
“第五,就是屆時再調一兩萬蜀軍,由四川參將劉■率領,在合適的時機北上入朝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