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人群的心理幹預
本書前四章以問卷、訪談、實驗等研究工具對吸毒人群現狀做了較為全麵和深入的研究,這為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幹預提供了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第一手資料。在前文實證研究基礎之上,本章將著重對幾大有效的心理幹預手段進行介紹,以便讀者了解如何在該群體中開展幹預工作。具體而言,將討論心理幹預的重要性,並介紹團體心理幹預、同伴幹預和個體幹預的操作技法。
對吸毒人群開展心理幹預的重要性
近年來,我國的臨床研究發現,從生理角度幫助吸毒人群戒毒確實有一定成效。例如,美沙酮維持治療是替代海洛因、避免使用及共用注射器、預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美沙酮門診具有戒毒人員相對集中、穩定、幹預長效等特點。但是,很多研究發現,如果隻是單純給予美沙酮藥物維持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很多的問題:病人參加治療期間偷吸毒品,不能堅持參加治療,缺乏精神心理治療和家庭/社會功能恢複等(Castellan等,1997)。針對這些問題,需要采取相應的幹預措施,以改善治療的效果。
隨著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的生理-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醫學界對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及治療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視。筆者的前期研究也表明,心理變量直接影響著患者的治療、康複及預後。
一、心理學相關理論分析
許多學者都認為“心癮”是造成複吸的最主要原因或者說是根本原因,許多學者都持有讚成的觀點(張建軍等,2000;梁先鋒等,1999;薑佐寧等,1989;王皇等,2004)。已有研究證明,所有毒品都能致使吸食者產生心理依賴。而心理依賴又稱“心癮”,是指在脫毒治療結束後,生理依賴消除後,脫毒者會出現對毒品體驗的強烈心理渴求(宋小明,2000)。對此,我國學者孔令駒提出複吸是心理選擇的結果,而心理選擇的產生又取決於相關的心理依賴性及其發展水平。因此,對心理依賴的研究則成了探析複吸原因的核心(孔令駒,1998)。
許秀峰等人發現導致複吸的第一位原因是心理依賴(許秀峰等,2001),但又有人提出除繼續用藥動機心理依賴進入回歸方程外,其餘變量均與之無關,故心理依賴的產生可能與中樞神經遞質改變有關(何鳴等,1995)。學者們在對成癮者的心理狀態進行研究時還發現成癮者的心理狀態因文化水平、年齡、職業、家庭、性格特點、經濟狀況及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而表現各異。文化素質越低濫用比例越高,吸毒人群中的高危亞群體為受教育水平低、個體或無業青少年;從濫用者的心理特點看:好奇型>享受型>自卑型>治病型,其中好奇型和享受型與文化素質有關(晏紅等,1993;王玲等,1996),生活空虛感、孤獨感、興趣減退及喪失、無價值感是其主要的心理症狀。而這些心理症狀是吸毒者複吸的心理基礎。
無獨有偶,國外的心理學家在早些年就已經對吸毒者的依賴性心理進行了研究。對於物質濫用的心理學理論,主要有條件反射理論、簡單學習理論、內驅力理論、同伴群體學習理論,以及精神分析理論。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論及相關研究大多關注物質濫用與“力比多”的關係。弗洛伊德曾指出,對成癮者而言,嗎啡充當了其性滿足的替代品。他認為除非重建正常的性功能,否則戒斷後的複發在所難免。20世紀30年代,Rado(1993)對物質濫用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各類藥物成癮都是疾病,其基礎是某些藥物可影響人在應激情境下的情緒狀態。Rado還指出,具有依賴潛力的藥物可產生雙重效應,即減輕痛苦和產生欣快感。因此,潛在的濫用者多具備如下特征:易緊張、焦慮、對痛苦的耐受力差。情緒緊張、焦慮的人容易體驗到藥物的好處,因為他們迫切需要解脫目前的困境。Rado還稱物質濫用是一種自戀障礙,是“對天然自我結構的人為破壞”。當藥物作用消退之後,用藥者的抑鬱情緒便會再度高漲,與用藥引起的情緒愉悅、高漲形成鮮明對比,個體自然會產生強烈的用藥渴求。此時,自我成了藥物的奴隸,濫用者更加關注自己的抑鬱情緒,而他能想到的解除情緒困擾的唯一手段便是繼續濫用藥物。20世紀60年代,Savitt通過臨床觀察發現,物質濫用者均處於難以忍受的情緒緊張狀態下,並認為其根本原因在於童年期母愛不足以及父親的被動、無能的人格特征(任攀,2007)。
二、臨床實證研究
(一)心理特征分析
有研究在對複吸人群的心理分析中發現,扭曲了的心理特征是導致複吸率高的決定性因素(徐海友,2003)。有關阿片類藥物依賴者的個性心理特征,國內外均有研究。國內許多學者利用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趙介成,1992;王健等,1996;王耀華等,1998)。例如,有學者把海洛因依賴者同未對任何藥物成癮的正常人的個性心理特征進行對比,發現前者的F(詐病),Pd(精神病態),Pa(偏執狂),Sc(精神分裂),Hs(疑病症)都高於後者(黎超雄等,2003)。還有學者認為患者往往具有成癮性格:意誌薄弱、優柔寡斷、多愁善感、好依賴他人,或情感易衝動、自製力差、易焦慮緊張。此外,有學者在研究中發現海洛因依賴者的個性心理特征為明顯的反社會適應障礙,對自己健康過分關注,缺乏對社會環境的歸屬感,易將自己的問題合理化而歸因於別人,並由這種心理特征增加了複吸率(彭星星等,2004)。由於海洛因依賴者有上述的心理特征,導致了他們常把複吸原因歸為家庭和社會,強化了戒斷症狀和對毒品的渴求感,誘發了負性情緒,自感重返社會時壓力大等因素,而這些因素又是脫毒後複吸的主要原因(吳樂平等,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