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缺什麼04(1 / 1)

第一章獨立自理能力欠缺,家庭傳統教育模式亟待完善 1難言之隔代愛

隔代教育20年後,50年後都是會有的。我們應該揚長避短,彌補不足,取其長處。能夠利用老年人的資源,讓老年人歡度晚年,是非常好的,對老年人的身心發展是有好處的。所以,家庭中充分利用好隔代教育,對晚輩和長輩都是很好的。

——著名心理學家王極盛

在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的今天,隔代教育現象卻越來越突出,許多父母由於工作繁忙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長期缺位,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祖輩,這種隔代教育現象直接導致了許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缺失。於是,隔代教育成了許多人教育孩子失敗的借口,也成了對問題少年詬病的理由。

眾所周知,最典型、也是最失敗的隔代教育案例,莫過於賈寶玉了。

賈寶玉雖然父母俱在,但賈政長期在朝為官,有時還出門外任,很少有時間來教育寶玉。王夫人雖天天與寶玉在一起,而由於她在家中(包括在教育子女上)沒有主導地位,所以,對寶玉的家庭教育實際上是由其祖母完成的。

自古以來,溺愛子女的家長從沒有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這已經是千古共識,老太君對此也應有清醒的認識。但出於對寶玉的特殊感情,她還是難以放下心頭的深愛,賈母的這種溺愛造成了寶玉性格中的諸多缺陷,以致其在賈府衰敗後無法獨立生存。

隔代教育並非易事,溺愛不行,嚴管也不一定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物極必反。而要做到寬嚴適度,對那些祖輩們的教育觀和教育水平來說的確是一個考驗。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

所以,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在發揮其教育優勢的同時,認真克服種種負麵影響,使孩子現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使我們的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

老人易“重養輕教”,老人的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而老人對孩子過分保護,也會扼製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增加孩子的依賴性,使孩子變得更加嬌氣,膽小怕事。

身邊有這樣一個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每天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輪流接送,並照顧他的飲食起居。這些祖輩人幾乎每天中午都要來學校,先是躲在門口看孫子吃飯,後來幹脆強行進教室給孩子喂飯,造成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

有一次,體育鍛煉結束後,孩子們正在吃早點,這個孩子很快吃完點心,抽了一張餐巾紙擦擦自己的小嘴,老師正想:這女孩真講衛生!突然一團揉破了的餐巾紙從她手中扔到了老師的腳下,老師拉住她說:“小朋友,請將餐巾紙扔到垃圾桶裏,好嗎?”這個孩子雙手叉腰,小眼瞪著老師說:“嘿!老師你真懶,又叫我做事了,我回去告訴奶奶。”說完撅著小嘴生氣地走了。

老師知道這都是家長寵慣孩子的結果,在老師的堅持下,後來孩子的奶奶終於不來幼兒園照顧孫子了,但那孩子在班上還是不太合群,膽小孤僻,動手能力差,在同伴麵前顯得有些自卑。

祖輩人在撫養自己的孩子時,由於生活條件很差,無法給予子女很好的物質享受,而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想再讓孫輩過苦日子,溺愛孩子,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特別當孫兒女是獨生子女時,老人更怕他們有所閃失,對不起兒女。於是,老人事事依著孩子,處處保護著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老人的種種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動作發展緩慢,獨立生活能力差,處處依賴家長,還使孩子變得極為自私,膽小嬌氣,弱不禁風。

甚至,如今許多中學生和不少大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很多學生豈止是不會洗衣服、疊被子,更甚者,一旦離開父母的嗬護,一個人出門在外時,什麼事情該做還是不該做,簡直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所以說,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給予孩子過多的愛未必是孩子的福氣,孩子遲早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