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缺什麼05(1 / 1)

第一章獨立自理能力欠缺,家庭傳統教育模式亟待完善 2過度保護的傷害

我們可以代替孩子做事,但是代替不了孩子成長;我們不能滿足於準備好一切去迎接孩子,而應該讓孩子準備好一切去迎接未來。

——兒童教育專家盧勤

父母愛憐孩子,孩子依戀大人,這近乎是一種天性。但是,孩子對父母過度依戀,父母事無巨細地關照、保護孩子,反倒會使孩子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限製了孩子能力的發展,並使得孩子變得無能。

據媒體報道,有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每天帶的午飯都有一個雞蛋,這個雞蛋是由媽媽剝好蛋殼後裝進飯盒的。有一次媽媽沒來得及給剝蛋殼,吃飯時這個孩子竟然犯了難,不知怎麼對付這個雞蛋,後來隻好把雞蛋帶回了家,交給媽媽來對付。

還有一位大一新生,性格內向,與同學交往稍顯困難,其自理能力也比較差,入學不到一周,髒衣服攢了一堆,看到別的同學洗衣服,他有些不知所措,往往是將髒衣服放在肥皂水中浸泡半天後,再用水衝一下了事。

原來,父母為了讓他考上大學,從小學到高中,12年間,家長沒有讓他洗過一件衣服,全部由大人代勞。

麵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劇,我們與其想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倒不如反思一下現在的父母們都怎麼了?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有兩類父母行為肯定導致兒童後來的人格問題,這就是溺愛和忽視。

父母的保護可以讓孩子免受外來不必要的侵襲,為孩子成長提供安全的環境,但是,不恰當的關愛,也會像冰心先生指出的“有時候,母愛並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皇帝’的出現。”

父母的溺愛讓我們聯想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看見已裂開的繭裏蝴蝶正在痛苦的掙紮,他於心不忍,便拿剪子把繭剪開了,幫助蝴蝶脫繭而出。可是這隻早產的蝴蝶卻因身體軟弱,翅膀幹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便死去了。

原來,幼蝶在繭中的掙紮是鍛煉自己,讓身體更加結實翅膀更加有力,使自己脫繭後能夠飛翔。恰恰是那顆充滿同情的“愛心”害死了這隻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故事中的小男孩多像天下的父母,父母以愛的名義給予孩子過多的保護,結果孩子失去了獨自麵對困難、挑戰生活的勇氣。有的父母還對孩子嚐試的行為,誤認為是淘氣,采取了壓製行為,反倒增加了孩子的痛苦。

孩子是否理解父母的這份良苦用心呢?下麵這位學生的自白可以說代表了部分孩子的心聲:

“在學校裏住宿過集體生活,我自己總是能獨擋一麵,可是一回到家中,父母什麼事情都不讓我幹,對我百般嗬護,本來這些事情自己都可以做,隻是一味讓我別分心,抓緊時間認真讀書,我常常對此感到很不耐煩,甚至很生氣。過去回家總是想放鬆一下自己,而我現在特別不願意回家,因為現在回家心裏一點舒服的感覺也沒有。”

年輕的爸爸媽媽們,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培養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養,請將孩子從“懷抱”中放下來,讓他們與社會“零距離”接觸,在社會實踐中積累經驗,獲取知識,學會技能和方法,為以後成為一個“社會人”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