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獨立自理能力欠缺,家庭傳統教育模式亟待完善 3獨立思維能力的剝奪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有成為天才的潛質,而這種潛質是否能夠得到釋放,則決定於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
——美國教育家 愛德華茨
1994年,中國派出1300多名選手參加由新西蘭、印度、中國等九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未來家庭娛樂產品概念設計大賽”,可謂陣容龐大,氣勢磅礴。但是,比賽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其他國家參賽選手的作品想象大膽、構思獨特,中國孩子的作品卻顯得平淡無奇,缺乏新意,最後中國參賽選手都與前三名無緣,最後隻得了個帶有鼓勵性質的紀念獎。這不能不引起中國家長們的深思。
中國在曆史上曾是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國家,古代人創下了領先世界的華夏文明,我們的四大發明曾經為人類的文明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還有瓷器、絲綢、中醫、地動儀等等領先世界的發明,這些發明當時讓外國人都對中國人敬佩不已。但是,近代科學卻沒能在中國生根發芽,電話、電視、計算機、網絡、自行車、發動機等都是外國人發明創造的產物。為什麼現在的中國人不能創新?這與中國教育不無關係。
2005年7月29日,錢學森對溫家寶總理坦誠建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錢老去世了,但他的話令我們深思。
中國的應試教育就是把孩子們努力用同樣的模具塑造出來,這種教育的後果,使國內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普遍缺乏批判和創新能力。
我國的許多大學都有計算機專業,每年的畢業生達數萬人。早在1997年全國就已經有5000家軟件企業,可是,又有多少人清楚,我國出口的軟件產品,不到全世界的1%,連國內市場中的係統軟件和大部分支撐軟件也被外國公司控製!
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現在的大部分家長讓孩子每天拚命地上課,學得身上的技能一大堆。可是,自己不能夠獨立思考重大問題,對他人決策的依賴性太大。有人談到學習的獨立性時說,小學階段是老師扶著走,中學階段是老師牽著走,大學階段是老師領著走。看書時,不善於發現問題,有時即使發現了問題,也不願意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去解決,而喜歡依賴別人的幫助。這種缺乏獨立思考的學習態度,使他們陷入了學習落後的境地。
獨立思考是有所發現,有所突破,有所創造的前提。獨立思考的品質在人的一生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善於發現問題,能夠通過思考、分析找到答案,才會取得好的學習成績。而孩子長大後,因為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品質,他的視角會比別人寬廣,思維也會更加縝密。一個人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談不上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隻能亦步亦趨,照貓畫虎。可以說沒有獨立思考,社會不能進步,科學不能發展。
培養孩子會思考的能力和愛思考的習慣,是中國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這比背幾首詩、認幾個單詞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要有用得多。
要培養孩子思維能力,家長首先要讓孩子擁有獨立做事和思考的權利,不要總是限製孩子的想法和行動。
其次,要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孩子才會有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並在探索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知識經驗,為創造性思維提供素材。
最後,家長還應當經常鼓勵孩子異想天開、標新立異。因為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從多角度、多方位探索問題、尋找答案的非常規的思考方式,需要有想像力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