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獨立自理能力欠缺,家庭傳統教育模式亟待完善 5自主自立是父母無法“代勞”的
自立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更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的需要。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終其一生,可能隻是一個悲劇。
——教育家陶行知
2001年冬天,一篇題為《王威,你可以聽到你的媽媽在哭泣》的文章,以通版的篇幅出現在《燕趙晚報》上。
王威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受到兩代人的嗬護。家人不允許孩子隨便下樓,到後來王威習慣了不下樓,所有的事情都在家人的安排下進行,從上學到參加工作,再到戀愛。家人無比愛著王威,王威也理解並感激家人的愛。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王威越來越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感到自己好像一個愛的玩偶。這種痛在他的內心深處暗暗滋生、生長,最後到了王威不能承受的程度。
心理上長期的壓抑和痛苦,最後演化為王威的神經係統異常。家人帶著王威奔走於全國各大醫院,均沒有改變。
後來,家人帶著王威走進心理門診。心理醫生建議讓他的父母給王威創造一些自主、自立的條件。王威的母親遵從醫生的建議,王威的情況也有所好轉。可是,畢竟積習難改,不久王威又舊疾複發。幾經反複,經過痛苦的抉擇,王威給父母留下了一封長信後,離家出走。
從王威出走到這篇報道的發布,已經有三年的時間,家人沒有得到王威的一絲音信。王威毫無社會經驗,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他那內心巨大的痛苦,王威的下落不能不讓人揪心。
據說王威是敏感、有悟性而略顯軟弱的人,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人肯定對自己的處境以及別人的評價極為敏感,而且慣於自省,我們從報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威的自責和負罪感。同時,我們又知道王威是缺乏獨立能力和軟弱的人,而且他的失控證明了他自製力的低下。習慣性的依賴心理、意誌的薄弱,必要能力的缺乏與強烈的自主自立需要和願望形成了尖銳而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對矛盾由來已久,而且異常強烈,這個時候王威的自省習慣和超人的悟性反而讓王威精神上的掙紮更加痛苦。
王威對自己處境的清醒認識,準確的表達以及他強烈的改變自己的願望,證明了王威身上存在著諸如天賦、理性等優良的素質。然而是什麼使本該優秀的王威走上了離家出走的不歸之路呢?根源在於家人對他自小的過度嗬護和溺愛。
王威家庭的溺愛不是一般的溺愛,不僅有求必應而且一切包辦,否則他不會習慣於連家門都不願出。這種愛不僅剝奪了王威的自主自立,還剝奪了王威的堅強、王威探索的天性、王威的成熟、王威的優秀。
今天,雖然王威這樣的悲劇屬於個例,但是像王威這樣受著父母過度嗬護的孩子卻不在少數。自主自立是一個人的精神需要,破壞孩子自立的條件,就破壞了孩子尊重自己、擁有自己和發展自己的基礎。
自主自立是孩子的需要,孩子在自立中增長自己的力量並由此獲得自尊和價值感,但是這種需要被長期壓抑就會萎縮,或許有的父母會說:“我發現自己的孩子並不能自主自立,事事都依賴我。”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相反渴望獨立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是父母們不恰當的代勞和給予促成了孩子依賴的習慣。
每當一個母親在幫助她的孩子穿衣服時,孩子說:“我自己能穿衣服。”但是母親說:“我幫你穿吧,我沒有時間等你”,“你太小了。”這樣,孩子渴望自主自立的願望就會被父母的命令所抑製。如果孩子不依賴父母,父母就不讚許孩子,當父母不讚許孩子時,孩子必定也不會讚許他們自己,因為人幼年的價值觀是依賴於父母的態度形成的。這樣孩子就接受了父母強加給他們的依賴心理,但是父母卻認為“我的孩子從小就依賴別人。”明智的父母應把培養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因為孩子的自主自立是父母永遠代替不了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