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決定人生(勵誌30本)30(2 / 2)

人就是這樣奇怪:未得到時,總想得到;未靠近時總想貼在一起,真正得到和靠近卻又太過苛求。人總在無意中傷害著他們自己。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類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與其因太接近而彼此傷害,不如“保持距離”,以免碰撞。

世上每個人皆依賴眾生才能生存,隻有在和諧平衡的情形下,方得以向前發展。我們與別人相處的時候,一定要記得一個效應,也就是“距離效應”。由於現實世界上的一些原因,我們會產生一些距離感,這些距離可能是人為的,也可能是客觀存在的。當這些距離出現的時候,我們通過一些手段,把相互之間的距離縮短,相互之間的感情不但不會出現隔閡,反而會加深。

每一個人都是有秘密和隱私的,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也不要忘記給對方留夠空間,不要讓自己沒有隱私,也不要輕易去打探對方的隱私。如果我們越過這條線的話,就很可能為之後的人際關係埋下禍根。

如果與對方靠得過近,對方的心裏肯定開始緊張,並開始防範你、拒絕你,因為他的私人領域受到侵犯。在應酬中如果我們準備加入別人的小圈子並與其交談,先要判斷你與該圈子裏人們的親密程度是否一致,然後再看這個圈子是否對你開放,千萬不可以貿然行事。

交友上的分寸要把握:

.往來有節人是社會動物,不能沒有朋友,但是友誼應該很好地把握親密度,不可太過,否則會適得其反,甚至反目成仇。過分熱情讓人恐懼,物極必反的道理同樣適用於朋友之間的交往。

有許多人遇到過這種情況,朋友的熱情讓你害怕甚至懼怕。《友誼白天而降》一書中說:“朋友之間各自的家庭、工作和其他社會環境,都不盡相同。作為朋友,如果不考慮實際,以自我為中心,強求朋友經常在一塊與你廝守,勢必會給他帶來困難。”

.互相尊重隱私由於每個人受教育程度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對每件事情的看法也會有差異,處理問題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很奇怪的東西,在其他人看來卻很平常。與人相處要能容忍這種認識上的差異,不宜幹涉別人的決定。即使是夫妻之間或父子之間,也不希望自己的決定受到幹涉。同樣道理,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也需要理智地處理和看待每個人的決定和行為。既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又要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進行考慮。要學會理解人、尊重人和寬容人,以冷靜、公平、客觀的心態與他人友好相處才是保持友情的秘訣,求同存異是誌同道合的基礎。所以,與人相處不宜幹涉別人。

好朋友是比別人要親近的人。好朋友見麵和交往的機會當然比其他人要多,對於彼此的事情也比別人知道的要多。可是任何事都有個“度”,超越這個界線你得到的就是相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