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妥善處理人際關係 和朋友保持適當距離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仇人少堵牆。無論交情如何,朋友或多或少都會給予我們支持與幫助。而這一點,在這個越來越重視合作關係的社會裏就顯得尤為重要。朋友多了路子廣,辦事情就得心應手,事半功倍;反之,則勞神費力,難上加難。
從某種意義上說,朋友的多少決定了我們未來的道路是平坦還是曲折,是有所謂的“貴人相助”,還是要自己苦苦奮鬥,而大量的事實也表明,誰的朋友越多,來往越密切,誰的事業就越發達,生活也更幸福,身體就更健康。
好朋友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千金易得,知己難求。”那麼如何保持朋友之間的友誼,並且使它不斷增色而經久不衰呢?一位老木匠教徒弟的故事就很富有哲理性。
老木匠教徒弟的時候有一個口頭禪,就是“注意了,留一條縫隙。”木匠是和木材打交道的,木材的構造有紋理,因此木匠都很講究疏密有致,黏合貼切,該疏則疏,不然易散落。如果沒有處理好這些,那些裝修過的房子就會出現木地板開裂或擠壓拱起的現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太完滿”的緣故。那些高明的師傅懂得合理地留一些縫隙,給那些組合的材料留足空間,這樣就可以避免裝修時出現的這些問題。
其實,交朋友的道理和裝修房子的原理是相通的,都講究留出一定的空間,不可太完滿。
青年人崇拜直率,熱愛真誠,這是值得肯定的。但直率與真誠要有一定的度。我們對朋友可說真話,直露肺腑,傾心交談,但並不是對一切人,而且說真話也要看場合,真誠坦率不等於沒有個度。
也許有人會說,好朋友就應該親密無間。這樣想也不錯,表現出了一個人的肝膽相照的有情有義的性格。但問題是,人心很複雜,你能這麼想,你的好朋友未必這樣想;到最後,不是你不要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朋友受不了你!更何況,你也不一定真的了解自己,你心理、情緒上的變化,有時你也不能掌握。
朋友間建立一份真誠的友誼,的確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伯牙鼓琴,子期知音,高山流水。能夠保持一份友好的情誼,使之能夠經受風雨的吹打,實在是非常可貴的。然而,友情就像彈簧一樣,需要保持適度的距離以及適度拉伸和壓縮,這樣才是友誼長久之道。
距離是人際關係的自然屬性。有著親密關係的兩個朋友也毫不例外,成為好朋友,隻說明你們在某些方麵具有共同的目標、愛好或見解以及心靈的溝通,但並不能說明你們之問是毫無間隙、融為一體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其獨自的個性、事物的共性存在於個性之中。共性是友誼的連接帶和潤滑劑,而個性的距離則是友誼相吸引並永久保持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保持一定距離,就是不要太過親密,整天粘在一起。也就是說,心靈是貼近的,但肉體是有距離的,給彼此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間。保持距離就要尊重對方,就會產生禮,這禮便是防止對方碰撞而產生傷害的海綿。有時太過保持距離也會使雙方疏遠,尤其是商業社會,大家都忙,很容易就忘了對方。因此對好朋友,也要經常通通電話,了解對方的近況,偶爾聚在一起吃吃飯,聊一聊;否則,你們就會從好朋友變成朋友,最後變成僅僅是相識的人了。
人一輩子都在不斷地交新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種損失,因此要強調:好朋友一定要“保持距離”。交友的過程往往是一個彼此氣質相互吸引的過程,因此你們有共同的“東西”,所以一下子就越過鴻溝而成了好朋友,甚至“一見如故,相見恨晚”。這個現象無論是異性或同性都一樣。但再怎麼相互吸引,雙方還是有些差異的,因為彼此來自不同的環境,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人生觀、價值觀再怎麼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當兩人的“蜜月期”一過,便無可避免地要碰觸彼此的差異,於是從尊重對方開始變成容忍對方,到最後成為要求對方,當要求不能如願,便開始背後的挑剔、批評,然後結束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