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美國是全球第一經濟強國,中國經濟翻一番,那這些主要參照的指標是什麼;我們經常說瑞士是一個國民很富有的國家,那是依據什麼得出的結論?哪個國家都有窮人與富人,為什麼人們說中國的貧富差異越拉越大,除了一種感覺,有什麼指標來反映出來嗎?現在很多物價漲了起來,如食品與服務等,但也有降的,如北京的公交費用,手機的通話費用一直都在降,那為什麼國家也承認物價漲了不少,這又是怎麼核算的呢?

在二十世紀,前前後後出現了幾千個經濟指標,用於對各種對象的預測——上至汽油需求量,下至農業的莊稼收成。它們當中有的趣味大於功能性,如那些用來闡釋年度股票業績與美國國家橄欖球聯合會或者美國橄欖球聯合會之類的協商會議贏得“超級杯(Super

Bowl)”(指美國橄欖球聯盟的年度冠軍賽)大獎之間的關係,或者女性的裙邊開到大腿中部與開到小腿中部之間究竟有何關係等。其他指標則更為嚴肅,完全以經濟觀察報告為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學家們在逐漸淘汰那些無效的指標,這些指標所衡量的要素往往不一定像人們之前所以為的那樣具有所謂的相關性。到現在,經過篩選後保留下來的關鍵指標大概有五十個左右,它們的可靠性是經得起考驗的。

2007年一年,央行實行了緊縮的貨幣政策,先後六次加息,引起民眾不小的反響。2008年以及在未來的經濟周期裏,央行又將實行怎樣的貨幣政策,又將給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呢?我們知道,製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是各國中央銀行(我國的中央銀行是中國人民銀行)的第一大職能,也是進行金融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央行通過製定和執行貨幣政策來調控金融和經濟,那麼,央行又是依據哪些經濟指標來製定貨幣政策呢?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說:“在貨幣政策的操作中,我們需要參考更多的經濟指標,需要充分認識到全球化發展的速度對中國的影響。這需要新的分析框架和理論基礎,要深刻認識國情、與時俱進。”

經濟指標與我們每個人的事業和生活息息相磁。打開我們政府的主管領導,尤其是央行行長的公文包,就會發現GDP、CPI、PPI這一係列的經濟指標是“行長們、財長們”製定政策時最重要的參考依據。經濟本來就是數據指標的天下,而作為普通投資者和普通百姓,也有必要知道,這些指標怎麼樣影響著我們的投資與生活,隻要我們了解了這些經濟指標,我們就可以理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然而,在很多人眼中,經濟指標是深奧而神秘的,被看成是擁有經濟學學位或者會計師資格的專家們的專有領域。因此,大多數人對經濟指標敬而遠之,這使得他們無法對經濟趨勢作出獨立判斷,不得不依賴於專家們的解釋,從而喪失了在第一時間把握經濟走勢並由此獲利的機會。同時,專家們多少帶有主觀因素的分析判斷往往會相互衝突,讓人很難看清經濟到底要走向何方。

本書將要談到的12個經濟指標則是任何分析工具包都必不可少的經濟指標,淺顯易懂地闡釋了每一個重要經濟指標。無論你是投資者、投資中介、研究人員、新聞工作者還是學生,通過閱讀本書都能夠獨立地對經濟指標和經濟走勢做出更加客觀的分析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