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PPI:生產者價格指數——考核生產者實力,看誰更有競價生存能力(2 / 3)

在外彙交易市場上,交易員都十分關注該指標。如果生產物價指數較預期為高,則有通貨膨脹的可能,央行可能會實行緊縮貨幣政策,對該國貨幣有利好影響。如果生產物價指數下跌,則會帶來相反效果的影響。

三、PPI與CPI的關係

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製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目前,我國PPI的調查產品有4000多種(含規格品9500多種),覆蓋全部39個工業行業大類,涉及調查種類186個。

根據價格傳導規律,PPI對CPI有一定的影響。PPI反映生產環節價格水平,CPI反映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首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後通過產業鏈向下遊產業擴散,最後波及消費品。產業鏈可以分為兩條:一是以工業品為原材料的生產,存在原材料→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傳導。另一條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生產,存在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食品的傳導。在中國,就以上兩個傳導路徑來看,目前第二條,即農產品向食品的傳導較為充分,2006年以來糧價上漲是拉動CPI上漲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條,即工業品向CPI的傳導基本是失效的。

由於CPI不僅包括消費品價格,還包括服務價格,CPI與PPI在統計口徑上並非嚴格的對應關係,因此CPI與PPI的變化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是可能的。CPI與PPI持續處於背離狀態,這不符合價格傳導規律。價格傳導出現斷裂的主要原因在於工業品市場處於買方市場以及政府對公共產品價格的人為控製。

在不同市場條件下,工業品價格向最終消費價格傳導有兩種可能情形:一是在賣方市場條件下,成本上漲引起的工業品價格(如電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最終會順利傳導到消費品價格上;二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由於供大於求,工業品價格很難傳遞到消費品價格上,企業需要通過壓縮利潤對上漲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結果表現為中下遊產品價格穩定,甚至可能繼續走低,企業盈利減少。對於部分難以消化成本上漲的企業,可能會麵臨破產。可以順利完成傳導的工業品價格(主要是電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價格)目前主要屬於政府調價範圍。在上遊產品價格(PPI)持續走高的情況下,企業無法順利把上遊成本轉嫁出去,使最終消費品價格(CPI)提高,最終會導致企業利潤的減少。

三、PPI的計算——以英國為例

生產者價格指數是價格統計指數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我國編製的生產者價格指數,在滿足國民經濟核算、宏觀經濟監控需要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自2004年起,我國正式采用生產者價格指數縮減的方法計算工業發展速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目前,我國PPI的調查產品有4000多種(含規格品9500多種),覆蓋全部39個工業行業大類,涉及調查種類186個。

為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我國生產者價格指數的編製方法,特別是定基指數的編製和提高統計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我們有必要參考和借鑒發達國家生產者價格指數編製的一些做法。下麵對英國生產者價格的編製作一簡要介紹。

1,英國生產者價格統計工作概況

英國官方統計工作曆史悠久,其生產者價格指數編製的曆史也很長,已有百年曆史。英國生產者價格指數(簡稱PPI)編製工作開始的時間要早於消費者價格指數,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評定為生產者價格指數編製最先進的國家之一。英國的生產者價格指數編製工作分工很細,從數據的收集、調查樣本的更新、指數的編製到數據的發布都由不同的處室來完成,僅指數的編製工作就有14個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