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PPI:生產者價格指數——考核生產者實力,看誰更有競價生存能力(1 / 3)

新民網綜合統計局分別發布的2007年前十個月的PPI數據:1月食品類價格上漲4.8%,2月食品類價格上漲5%,3月食品類價格上漲5.2%,4月食品類價格上漲5.5%,5月食品類價格上漲6.3%,6月食品類上漲6.7%,7月食品類價格上漲7.8%,8月食品類價格上漲8.6%,9月食品類價格上漲8.2%。

許多人看到這裏不禁要問:PPI到底是什麼呢?

一、PPI的含義

PPI是生產者價格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的英文簡稱,是衡量製造商和農場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價格指數。它主要反映生產資料的價格變化狀況,用於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成本價格變化情況。一般是統計部門通過向各大生產商搜集各種產品的報價資料,再加權換算成百進位形式以方便比較。

例如,我國有1980年不變價、1990年不變價,美國是以1967年的指數當作100進行比較的。該指標由勞工部每月公布一次,對未來(一般在3個月後)的價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影響很大,也是預示今後市場總體價格的趨勢。

在美國,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的資料搜集由美國勞工局負責,他們以問卷的方式向各大生產廠商搜集資料,搜集的基準月是每個月包含13日在內該星期的2300種商品的報價,再加權換算成百進位形態,為方便比較,基期定為1967年。一般而言,當生產者物價指數增幅很大而且持續加速上升時,該國央行相應的反應是采取加息對策阻止通貨膨脹快速上漲,則該國貨幣升值的可能性增大;反之亦然。

在19世紀末期,美國參議院授權美國勞工統計局著手收集和彙報商品批發價格,這樣參議院就可以根據統計數字來評估國家稅法對經濟的影響作用。第一份《批發價格指標》(WPI)發表於1902年,當時確定的這個官方名稱就這樣一直沿用了近80年的時間。這份報告中的指標涉及250種商品的價格,當時並沒有對各種商品進行權重值的區分,報告的時間跨度為1890年到1901年。知道1914年,才開始對不同商品進行了權重值的分配,並且,在後來的1952年和1967年,這份數據又經過兩次加工完善。

推出這項指標最早的目的是用來反映生產過程的最初始階段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當時人們認為,要達到這個目的,最佳途徑就是對國內的製造商或者進口商在獲得該商品的時候支付的價格水平進行彙總統計。可惜的是,當時采用的這種方法卻導致抽樣過程中出現了樣本分布不平衡的狀況,即大型公司或者企業的數據成為所有數據樣本中占主導優勢的數據,結果造成整個抽樣活動無法準確反映出被調查或者被統計的企業的真實情況。長此以往,很難統計到準確的商品價格。最開始采取的這種統計方法過於關注規模較大的企業所生產的商品的價格,而不能有效地反映小企業生產的食品的價格水平。此外,到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最初確定的權重比例越來越跟不上現實情況的變化。因為按照這種權重分配,無法體現某些礦產品和製造產品的重要地位,而在當時,這部分產品已經占到整個生產過程中所用到的所有生產資料價值的近一半(以美元價值計算)。為此,相關部門對數據進行了重新分類,並且陸續對抽樣方法和權重計算體係不斷進行升級,最終使這一問題得到解決。

1978年,美國勞工統計局再次對該指標進行了徹底的修訂,修訂後的生產者價格指標特別強調根據產品在加工過程中所處的不同階段進行價格分類,而不是根據商品種類或者行業差異進行價格分類。另外,修訂後的指標還特別強調製成品的價格,相應地對處於其他製造階段的商品價格則相對有所淡化。與此同時,勞工統計局還將該指標的名稱由原來的“批發”價格指標變更為我們現在的“生產者”價格指標。

二、PPI與外彙的關係

生產者價格指數是一個通貨膨脹的先行指數,當生產原料及半製成品價格上升,數個月後,便會反映到消費產品的價格上,進而引起整體物價水平的上升,導致通脹加劇。相反,當該指數下降,即生產資料價格在生產過程中有下降的趨勢,也會彭響到整體價格水平下降,減弱通脹的壓力。但是,該數據由於未能包括一些商業折扣,故無法完全反映真正的物價上升速度,以致有時出現誇大的效果。另外,由於農產品是隨季節變化的,而且能源價格也會周期性變動,對該價格指標影響很大,所以使用該指標時須加整理或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才宜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