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外彙儲備——調整國際收支的法寶(3 / 3)

專家指出,盡管中國企業的出口能力創造了外彙儲備的大半壁江山,但如今這些日漸看漲的外儲資源卻反過來構成了中國企業進一步邁向國際市場的無影屏障。由於外彙儲備的膨脹,本幣升值壓力日趨加大,但每天隻有0.3%的浮動區間已經很難滿足國外政府和相關企業的胃口,於是全球範圍內圍繞著人民幣升值問題對中國企業所展開的各種貿易製裁和攔截頻繁發生。據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最新統計報告表明,盡管全球新立案的反傾銷調查已經呈出明顯的下降趨勢,但中國仍然是全球反傾銷調查的頭號目標國,而且中國企業所遭遇的反傾銷數量在最近10年一直處於放大之中。道理非常清楚,隻要高額的外彙儲備對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一日不解除,中國企業的海外征程就一天不會平坦。

七、如何化解外彙儲備高增長政治風險

剛剛公布的去年我國外彙儲備的最新數字,不僅成為國內外金融界的熱門話題,更對我國宏觀經濟調控提出重大挑戰。

外彙占款成為我國基礎貨幣發行主渠道的格局本已持續多年,而在近幾年進一步加劇。盡管人民銀行加大了衝銷幹預的力度,但貨幣供給增速仍然明顯加快,就是拜外彙儲備及外彙占款高增長所賜。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貨幣政策操作一方麵喪失了不少主動權,另一方麵在相當程度上陷入了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與抑製貨幣供給增長難以兼顧的兩難境地:要減輕外彙占款造成的過多基礎貨幣發行對國內貨幣市場的影響,人民銀行必須加大回籠現金力度,或提高利率,但這些操作將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如果為了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而增加貨幣供給,或降低利率,本來就已經極為寬鬆的貨幣市場將因此雪上加霜,而過度寬鬆的貨幣供給又將刺激國內資產市場泡沫膨脹。不僅如此,由於中國外彙儲備絕大多數是美元資產,一方麵美元貶值將導致我國外彙儲備價值縮水,另一方麵,我國如此巨大的資產投放在這樣一個將我國視為最大潛在競爭對手的國家,其政治風險也不可忽視。應對外彙儲備高增長的挑戰,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當前最重要話題之一。

應對外彙儲備高增長,首先需要遏製其增長的勢頭。為此,我們需要探究外彙儲備增量的源泉。2005年創紀錄的外彙儲備增量是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人民幣升值預期驅動下的套利熱錢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2005年全年我國貨物貿易順差1019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03億美元,由於服務貿易統計數據發布要經過一段時滯,我們不考慮服務貿易收支和其它因素,可以近似地認為“熱錢內流=外彙儲備增量貨物貿易順差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由此計算得出去年熱錢內流為467億美元。從上麵可以看出,經常項目順差是推動去年外彙儲備高增長的頭號主力;在經常項目順差中,由於我國服務貿易收支總體上呈現逆差,所以貨物貿易順差又是主力中的主力。問題是我們的主要貿易夥伴正處於經濟高增長期,而我國內需振作並非一日之功,國家宏觀調控部門也已經明確我國今年宏觀經濟政策主題將是反通貨緊縮,因此,我們仍然需要出口發揮帶動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而盲目追求立竿見影地降低貿易順差,除了讓我們喪失本來可以贏得的市場之外並無好處。

因此,要從外彙儲備上述三大來源著手應對外彙儲備高增長的挑戰,短期內我們還不能指望通過明顯削減整體貿易順差的辦法來實現,隻能從減少熱錢流入和資本項目順差的方向尋找辦法。而要減少資本項目順差,我們可以借助的手段主要是繼續適度擴大資本流出的自由度,有秩序地減少資本流出管製,推進對外直接投資發展。

八、怎樣花掉我國的巨額外彙儲備

花掉這筆巨額財富,並不像許多人認為那樣是一件十分輕鬆而快樂的事情。

掃描全球諸國,充塞其國庫的除了花花綠綠的鈔票之外就是黃金。因此,一種非常自然的建議就是將中國富裕的外彙儲備轉換成黃金。的確,在目前金價日益攀漲的行情之中,黃金是一種最容易保值的外彙資源。不僅如此,我國持有的黃金儲備還不到外彙儲備的2%,中國黃金儲備的確存在可以繼續操作的空間。然而,巨大的外彙儲備已經將中國推到了十分敏感的位置。

盡管變身黃金的出口受到了抑製,但尋求外彙儲備使用多元化的思想主張卻仍在不停向外釋放。有人建議,撥出一部分外彙儲備購買國內緊缺的石油、礦產等戰略物資;有人建議運用富餘外彙儲備推進國有企業的技術改造;還有人建議用外彙儲備投資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也有人主張用外彙儲備填充社會保障資金的巨大缺口。

的確,按照中國的國情,以上思路都不乏建設性與價值性。然而,樸素的情感似乎並不能代替客觀遊戲規則。因為,無論是從外彙儲備形成的角度,還是從中國彙率製度的角度看,巨額的外彙儲備都是不能隨意動用的。一般說來,外彙儲備是央行通過投放基礎貨幣購入外彙而形成,即是央行通過負債而成,是央行的錢。而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法》的明確規定,央行不得為財政提供透支。顯然,我們並不能像財政資金那樣無償使用使用央行外彙儲備,否則就會導致用央行的錢辦財政的事。不僅如此,即便可以將一部分外彙儲備撥出用於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麵的投資,但這些使用外彙儲備的單位又必須將外彙結彙成人民幣才能使用,由此必然形成“二次結彙”:當其將外彙賣給銀行時,會形成一次結彙,而這些外彙被銀行在銀行間外彙市場賣掉、最終被央行收購時,會形成二次結彙。二次結彙的後果就是央行被動地增加了基礎貨幣的投放,懂一點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相當於最直接地製造國內通貨膨脹。

因此,留給中國外彙儲備使用的合法路徑主要就是股權投資。一方麵,可以像央行原先投資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那樣繼續對國內其他銀行進行入股以從中取得股份收益,另一方麵繼續購買美國國債以及其他外國有價證券等。但不論是哪種途徑,運用新的觀念來管理中國的外彙儲備已經成為必要。作為第一步,暫可考慮將外彙儲備分為流動性部分和投資性部分兩檔。其中,流動性部分主要用以維持彙率穩定及金融安全,主要以流動性較高的資產形式持有,不對其提出收益性要求,而對於投資性部分,則應提出保值增值的目標。與此相匹配,中國必須加快培養和吸收一批熟悉國際金融市場的操作人才,並盡可能將外彙儲備的投資部分交給充分競爭的私人部門去操作,以實現最大化增值。

實際上,中國的外彙儲備已經不隻是一個使用問題了,由於外彙儲備還將繼續增加,對增量部分的管理就顯得特別重要。本著安全性、流動性和增值性原則,專家認為,未來中國外彙管理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麵有所突破:

l進一步推動外彙管理體製改革。其關鍵在於如何逐步、有序地開放資本項目。結合我國的國情,在資本項目開放順序上,我國應該先放寬對資本流出的管製,再放寬對資本流入的管製。

l合理改善對外貿易狀況。首先要調整“獎出限入”的貿易取向,不斷優化進出口貿易結構。一方麵,可以限製高耗能、高汙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另一方麵要減少對進口的限製,增加先進技術和設備進口。同時要調整引進外資策略,將引資的政策重點轉移到提高資本質量和效益上來。

l變“藏彙於國”為“藏彙於民”。逐步放寬國家相關持有和使用外彙的政策限製,從以國家持有外彙為主轉向以民間持有與使用外彙為主。

l完善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適當擴大人民幣彙率的波動區間,讓“看不見的手”能夠揮動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