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外彙儲備——調整國際收支的法寶(2 / 3)

地球人說:“好,但要先確定你到哪裏去買,到中國去買,1人民幣1個,到歐洲人去買,用1歐元1個。”

外星人說:“那我用1歐元買一個好了。”

地球人說:“且慢!其實你不用花錢就可以,你先從中國借一個果子,到歐洲去換1歐元,拿1歐元到中國去,就可以換10個果子,拿一個果子還給中國人,你就白得了9個果子,你再拿9個果子再去換9歐元,在到中國去換90個果子,再拿這90個果子再去換90歐元,在到中國去換900個果子——這樣下去中國的好東西都被你買光了!”

外星人說:“哪有這樣的好事!那中國人為啥不到歐洲去賣個好價格?”

地球人說:“中國政府規定10人民幣=1歐元,就是規定了10個中國的果子=歐洲一個果子!因為中國認為隻要能出口賺外彙,就是勝利,不管損失多少資源,現在很多人在把中國的商品廉價傾銷給外國,就是利用了這個差價,他們不求用歐洲的最高價格出手,隻求最快,但已經有巨額的利潤空間,不管浪費多少中國的商品,隻要自己能賺到錢就行,賺到錢立刻再到中國進貨,就是這個道理。”

外星人說:“怪不得中國的外彙儲備世界第一!那中國有了外彙起到了啥作用?”

地球人說:“啥作用也沒起到!中國人根本就不敢花!!因為如果中國把這個錢花在外國,就起到隻能買一個果子的作用,就是說本來手裏有10個果子,一交換就變成隻有9個果子,再交換一次就變成0.1個果子,再交換一次就變成0.01個果子——那這樣以前的交換都白交換了,越交換越窮,另一方麵,如果中國把這個錢花在國內,就必須換成人民幣,這也不行,因為果子都被外國消滅了,代表果子實物價值的人民幣卻在中國增加,人民幣會越來越多,引起通貨膨脹。”

外星人說:“看來中國的外彙隻能爛在鍋裏,自己沒法花,隻能交給外國人,再來買中國的果子了!”

地球人說:“中國沒有一個人懂經濟,於是請了歐洲人來給中國人講課,歐洲人誇讚中國的彙率好,如果升值,農業會倒黴,殊不知農民完全可以隻靠勞作和打工就自給自足,於是全中國人都在聽這個歐洲人的話。”

外星人說:“怪不得中國人越來越窮,啥東西也買不起,把最好東西全部都出口奉獻給外國人,就是為了換外彙呀!隻可惜換的代價太大,10萬億的東西隻換來了1萬億的外彙。”

上麵雖然是一個笑話,但卻是一個令我們比較沉重的笑話。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正處於經濟高速增長和體製轉軌時期,不確定因素比較多。保持充足的外彙儲備,有利於增強國際清償能力,提高海內外對中國經濟和貨幣的信心,有利於應對突發事件和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還有利於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供雄厚的資金保障。2004年以來,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先後實施了股份製改造試點,國家為其注資的600億美元就取自外彙儲備。

一國究竟持有多少外彙儲備才算適度,無論在理論和實踐中目前還沒有統一標準。國際上也隻是定義了外彙儲備的下限,而上限則還等待人們的求證。傳統觀點認為,一國外彙儲備的合理水平是能夠滿足三個月的進口需求,即一般不超過GDP的10%。按照這個標準,中國隻需保有1500億美元的外彙儲備。不過,傳統國際儲備理論是以金融全球化程度較低和全球實行固定彙率製度為背景的,而現在國際金融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都以某種形式采取彈性的彙率製度;不少國家外彙儲備的迅速增加,更多的是為了在變動不斷的國際金融市場中如何來維持對本國經濟與金融市場的信心以及來保證本國金融體係的穩定。因此,一個為學界和官方共同接受的觀點是,考慮到大約五六個月的進口用彙、全部短期外債償還用彙、中長期外債償還用彙以及中國外彙儲備特性的預留安全規模,中國外彙儲備以不高於8000億美元為合適,而其餘則可以視作富餘儲備。

的確,如果以月進口所需外彙估計,我國目前的外彙儲備可以足夠16個月的支付,這不僅大大超過傳統貿易理論設定的程度,也遠遠高過了現時所需。“中國的外彙儲備已經足夠多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麵對著國內外媒體所作出的精練性陳述似乎意味深長。

六、外彙為什麼不能太多

海外媒體和金融專家普遍認為,外彙儲備多固然意味著國力的增強,但外彙儲備並不是越多越好,持有外彙儲備是要有成本的。外彙儲備代表一國對外國實際資源的一定購買力,持有外彙儲備就意味著放棄當前對這部分國外資源的使用,亦即放棄了使用這部分國外資源來增加投資,加快經濟增長的機會。持有外彙儲備的成本就是進口品的投資收益率與持有儲備資產的收益率之間的差額。所以,外彙儲備需求與其持有成本成反方向變化。

外彙儲備居高不下,一方麵加大了外彙占款壓力,造成金融調控難度,不利於中國經濟發展;另一方麵,也會進一步加劇貿易摩擦,予人以口實。從這些意義上講,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外彙儲備國”,並不是一件十分令人高興的事。

嚴格意義上而言,外彙儲備隻是國際收支平衡和整個經濟增長的一個產物。一個經濟體應該在維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金融市場沒有出現顯著扭曲前提下所形成的外彙儲備才是相對正常和穩健的。然而,今天的中國所麵對的是全球經濟的明顯失衡以及國際收支錯位的不斷惡化,加之國內市場機製扭曲(尤其是彙率並不能反映貨幣的價值),中國外彙儲量所具備的科學性與合理邏輯就值得懷疑。

傳統的理論視外彙儲備為一國財富的標誌,但這一經典的拜物教價值觀如今卻被中國可能出現的客觀結果擊打得粉碎。資料顯示,與最近三年中國每年新增GDP相比較,外彙儲備新增額已經相當於新增GDP的75%。外彙儲備增加數額接近乃至超過國民財富的創造額與積累額,說明中國社會財富的積累或儲蓄形態已經基本上采取了外彙形式。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外彙儲備中70%是美元資產,而美元已經完全跌入到一個漫長的頹廢通道之中,中國國民財富由此必然遭遇折損與流失的厄運。

進一步研究還發現,我國龐大外儲中的絕大部分被投放於中國境外的金融市場,並未參與到境內資金循環過程中來。而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最近10年中資本投資回報率普遍高於發達國家,前者是13.3%,而後者平均隻有7.8%。這就意味著,不斷增加的外彙儲備是以犧牲國內投資機會為前提,並最終絕對損害了國民的福利水平,長此以往就會直接削弱中國經濟增長的後續能力。

外彙儲備是中央銀行調節外彙市場的主要工具,其直接效果取決於央行貨幣政策的自主能力。一般而言,外彙儲備是央行在銀行間外彙市場上外彙供大於求時買入外彙而形成的。由於央行買入外彙必須投放等值的人民幣(即外彙占款),因此,外彙儲備的高速增長意味著外彙占款在高速增加,也意味著央行被動投放的基礎貨幣在高速增加。統計資料表明,截至2006年第三季度,央行通過外彙占款方式投放的基礎貨幣已占基礎貨幣投放總量的1163%,外彙占款幾乎已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惟一渠道,並呈現出“貨幣發行美元化”的怪現象,貨幣政策所具有的自主性由此勢必大打折扣。

弊端已經開始顯露出來。伴隨著央行針對外彙儲備增加而不斷對衝人民幣,流動性的擴張引起了近年國內通貨膨脹壓力的加大。按照正常邏輯,貨幣當局完全可以啟動利率機製通過加息完成對市場的調控,但如果一旦加息,又勢必提高人民幣的升值預期,進而吸引更多的外彙流入。盡管在過去一年中中國央行連續進行兩次加息操作,但這主要不是利率機製的自動性相機抉擇,而是因為美國央行已經把基本利率提升到5.25%,並高出中國央行基本利率水平的三個百分點。然而,美國經濟增長如今已經見頂,加息過程已結束,如果美國為了應付未來可能出現的經濟衰退而進入減息過程,中國即便在今後一段時間仍處在經濟過熱階段,可能也將因為防止外彙過度流入而不得不減息,中國的貨幣政策就會由此而喪失其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