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2008年1月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12月末,我國外彙儲備餘額為1.5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43.32%。數據顯示,2007年全年,我國外彙儲備增加4619億美元,同比多增2144億美元,平均每月增加約385億美元。近幾年來,我國外彙儲備一直保持較快增長速度。2000年末,我國外彙儲備餘額僅為1656億美元。2006年2月底,我國國家外彙儲備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
一、外彙儲備的含義
外彙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又稱為外彙存底,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隻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係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
狹義而言,外彙儲備指一個國家的外彙積累;廣義而言,外彙儲備是指以外彙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黃金、國外有價證券等。
外彙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彙率有重要的影響。
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彙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最容易理解外彙儲備的一個比喻是賭場。進入賭場之後,遊客必須用現金兌換籌碼,然後用籌碼參加場內的賭博或遊戲活動。離開時,遊客可以用所剩或所贏的籌碼從籌碼兌換台來換取現金。
將這個例子應用到中國,籌碼就是人民幣,籌碼兌換台就是中央銀行,其收到的現金就是外彙儲備。來中國投資的人越多,人民幣發行就越多,外彙儲備就越多。籌碼與現金的兌換率就是彙率,人民幣升值就相當於籌碼升值,會吸引遊客收藏籌碼來玩籌碼升值投機遊戲。
這個賭場籌碼的比喻將有關外彙儲備的複雜的政治及社會問題剔除,隻剩下最基本的經濟邏輯,對理清以上問題很有幫助。
外彙儲備到底是什麼?簡單的看,就是投資者(遊客)暫時抵押在中央銀行(籌碼兌換台)的外彙現金。投資者離開中國時就需要用所剩及所贏的人民幣(籌碼)換取外彙現金。
為什麼需要外彙儲備?如果央行沒有足夠的外彙儲備,投資者獲利回吐,希望取回外彙並離開中國時,央行的可兌換承諾就無法兌現,這就可能觸發投資者恐慌性撤離,也就是亞洲金融風暴時在泰國、韓國等國出現的情況,那時這些國家不得不賤賣資產給外國人來換取外彙。因此,外彙儲備其實是別人讓我們的央行保管的錢,並不是中國政府可以自由支配的財政收入,當然不可以用來修地鐵或其它。
但是,用外彙儲備來充實中國國有銀行的資本金卻與修地鐵不同,是一個創新的做法。中央彙金公司在各個國有銀行的600億美元的資本金投入不僅還是外彙而且並沒有消費掉。如果有需要,在外彙儲備短缺時,中央彙金公司完全可以要求財政部以同樣價值的人民幣購買彙金持有的國有銀行股權,或出售銀行股權給外國投資者,以便收回占用的外彙儲備。
因此,從本質上看,彙金公司以外彙儲備入股國有銀行,更多的是靈活投資外彙儲備,而不是將外彙儲備作為財政性消費。當然,有投資就有風險,如果彙金的股權投資血本無歸,對外彙儲備就會構成風險。
二、外彙儲備的作用
一定的外彙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彙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彙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係,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彙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彙儲備幹預彙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彙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彙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彙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彙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
第一,外彙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彙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
第二,外彙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彙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彙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彙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彙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適度外彙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彙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麵的狀況把外彙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三、許多國家的外彙儲備為何以美元為主
外彙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麵曆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⑴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幹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⑵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⑶美元是曆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⑷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
⑸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采用美元;
⑹各大國的外彙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⑺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四、我國的外彙儲備位列世界首位
中國外彙儲備在2006年中完成了兩個驚人的動作:超過日本榮列全球外彙儲備榜單首位並且輕鬆跨過1萬億美元大關。
的確,在世界大約190個國家中,經濟規模能夠上萬億美元的國家大概也不超過10個,中國再一次以非凡的努力證實了自己在地球村中不可小覷的存在。
回放昨天並不久遠的曆史,我們更能強烈感覺到中國外彙波瀾壯闊的脈動。26年前,在中國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的清單上,中國的貿易盈餘為零,外彙儲備自然是一遍空白。清貧的曆史伴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大潮的激烈湧動而改寫。1981年底,中國外彙儲備的記賬簿上首次出現令人興奮的數字——27億美元,並在四年之後很快發酵為100億美元,而當1996年底中國外彙儲備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時,全球所有的經濟學們一致認為中國外儲的急行軍腳步已經很難再停頓下來。因此,及至2001年底中國外彙儲備跨過2000億美元的門檻,國際輿論陣營中已經很少有人發出驚歎聲。可一切比人們預想的速度要快得多。2005年年底,中國外儲額度跳漲到8189億美元。
外彙儲備從零到千億美元,中國用了16年的時間,而從千億到萬億美元,中國隻用了10年時間。尤其是在最近三年之中,中國的外彙儲備都是以年均兩千億美元以上向上激增,其大躍進式的前行速度為史前所罕見。
但是,一個必須直接回答的問題被國際輿論和我們自己提了出來:“中國的外彙儲備是否太多?”
五、我國外彙儲備這麼多究竟好不好
關於我國的外彙儲備曾經有這麼一個笑話:
有一天一個外星人到地球參觀,看到地球上有兩棵山上的野樹,一棵種在歐洲,一棵種在中國,都結了野果,外星人很眼饞,對地球人說:“我要買你們的野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