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CCI:消費者信心指數——老百姓對經濟環境的敏感度(1 / 3)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公布的最新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顯示,中國大陸的萬事達卡消費者信心指數為81.5,表明該地區消費者對區域內經濟狀況的樂觀程度高於亞太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所有參與調查的13個市場中排名第四。

中國大陸消費者對經濟(92.7)、生活質量(91.5)和固定收入(88.5)相當樂觀,對就業(72.3)和股票市場(61.0)也持比較積極的態度,這些指數水平相比一年以前都有所提高。

一、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含義

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英文簡稱CCI)的概念和方法是由美國密歇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Survey Research Center,SRC)的喬治·卡通納(George Katona)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提出的。

二戰結束初期,隨著美國經濟的逐步複蘇,美國國民的收入和消費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學界一度比較擔心,戰後的一段時期裏美國將會出現30年代大蕭條時的那種緊縮和失業狀況。但是實際情況卻與政府和學界的意料大相徑庭。與經濟學界的擔憂不同,消費者顯示出了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極大信心,突出表現就是他們將不斷增長的收入投入消費,社會總需求迅速擴大。消費大增的同時儲蓄率從1946年第一季度的11.7%,降低到1947年第二季度的2.2%,這是美國50年來紀錄的最低點。旺盛的需求使1946年美國經濟不僅沒有衰退,相反卻麵臨著通脹的壓力。由此,經濟學界開始關注消費者的經濟行為與宏觀經濟進程的關係。

在20世紀40-50年代,隨著美國國內經濟的發展變化,在凱恩斯的消費函數理論基礎上,經濟學家對消費與收入的相互關係從理論上進行了一係列補充和修正,出現了從相對收入、持久收入、生命周期、消費品存量等方麵與消費支出的關係的研究學說,以及流動性約束、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消費支出影響的假定。消費函數理論的發展,向人們揭示了消費者行為不僅是具有“後瞻性”和“攀附性”,而且隨著收入的不斷增長、信貸製度的不斷完善,具有“前瞻性”。作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在計劃消費時,不僅僅是根據當前的收入水平,而且還依據對未來可能收入的預期。如果未來的就業穩定,收入提高足以抵補物價上漲,這種樂觀的預期可以促使消費者“大膽”消費甚至不惜借錢消費;反之,如果消費者認為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為了預防意外不測對家庭的影響,就會降低目前的消費轉而增加儲蓄。消費者預期在作出消費一儲蓄決策時起著決定的作用。諾貝爾獎獲得者勞倫斯·克萊因(Lawrence Klein)在談到1946年美國經濟預測出現的失誤時認為,“顯而易見預測失誤在於預測中沒有考慮到消費者的預期……”並提出需要改進預測模型,減少外生變量,除了增加消費者的收入信息外,還需要有決定消費者的消費一儲蓄決策變化的經濟和心理因素的信息,以增強預測模型的動態解釋能力。

密歇根大學的調查研究中心(SRC)也是從那時開始將對消費者經濟行為的研究集中到了消費者的預期對宏觀經濟的作用上麵。1946年,SRC接受美國聯邦儲備局委托進行居民家庭的資產負債調查,調查的初衷是搜集居民家庭的資產和負債資料。喬治·卡通納(George Katona)設計了第一份調查的問卷。盡管當時是出於技術手段的需要首先詢問消費者對經濟形勢、對就業、物價、利率的看法,但是後來的實踐證明,這種對消費者的看法和預期的調查是一種創新。長期以來,Katona一直從事心理學和經濟學之間的關係的研究。他認為,消費者的看法、態度和預期這些心理的直接感受決定了他們的消費支出計劃。因此對消費者心理及其變動的測度就是對消費總量變動測度的一個補充。根據這一調查結果可以計算消費者情緒(sentiment)指數。後來人們又將這種情緒稱做“消費者信心(confident)”。經過實踐的檢驗和不斷發展,消費者情緒(信心)指數逐漸被社會認可並接受,成為了經濟生活中的極受關注的一個重要指標。

美國商務部定期公布的經濟分析中,消費者信心指數是先行指標合成指數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上許多大學和民間研究機構都設置消費者調查中心,從不同範圍編製並定期發布消費者信心指數。如美國比較有影響力的商業機構——會議委員會每月發布的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不僅直接構成美、歐股市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同時也對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調整產生重大影響。原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就曾表示,他非常重視消費者信心指數。由此,一些經濟學家估計,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數月的下降或上升將對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作出是否調整利率的決定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消費者信心指數主要是為了解消費者對經濟環境的信心強弱程度,反映消費者對經濟的看法以及購買意向。既包括消費者對經濟現狀和就業市場的評價,還包括對未來經濟和就業市場的預期,以及有關家庭收入情況和是否計劃購買房子、汽車等消費品的問題。目前,世界各國研究機構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編製了許多消費者信心指數,其中具有代表意義的是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長期以來,該指數對消費者態度變化的把握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指引,進而可以較好地預測消費行為。另外,與其他同類用途的指數相比,該指數波動性更小,表現地更為穩定。通常情況下,如果消費者信心上升,債券市場將之視為利空,價格下跌;股票市場則通常視之為利好。美元彙率通常從聯儲尋求暗示,若消費者信心上升,則意味著消費增長,經濟走強,聯儲可能會提高利率,那美元就會相應走強。

根據國際上對消費者信心指數的研究成果,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我們可以把消費者信心指數定義為:消費者信心指數是根據消費者對國家經濟形勢、社會就業狀況、個人預期收入、個人生活質量、國家消費政策、物價和股市走勢等情況的主觀判斷和心理感受來編製的一種指數,是宏觀景氣監測預警係統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消費者信心指數包括即期指數和預期指數兩部分,即期指數是指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狀況的評價,預期指數表示消費者對未來一段時期經濟前景的期望。

二、編製和發布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意義和目的

通過調查了解和掌握城鎮居民對總體經濟、就業、收入、生活質量、消費環境、物價、股市、購房、購車、旅遊等狀況的判斷及未來走勢的信心情況;研究和判斷宏觀經濟狀況及發展趨勢,增強社會經濟調查工作的預見性、主動性、適時性;為政府製定宏觀經濟政策提供依據;為社會各界的經濟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

三、構建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主要內容

1.核心內容

①經濟總體狀況及未來趨勢;

②就業狀況及未來趨勢;

③收入狀況及未來趨勢;

④生活水平狀況及未來趨勢;

⑤物價狀況及未來趨勢;

⑥股市現狀及未來走勢;

⑦購房狀況及未來趨勢;

⑧購車狀況及未來趨勢;

⑨購買耐用消費品狀況及未來趨勢。

2.特征指標

①性別;

②年齡;

③婚姻狀況;

④文化程度;

⑤就業情況;

⑥家庭收入;

⑦\收入。

3.消費者信心指數指標體係

⑴消費者即期信心指數

①宏觀經濟環境即期信心指數

a、經濟總體狀況即期信心指數

b、就業即期信心指數

c、物價水平即期信心指數

d、消費環境即期信心指數

e、消費政策即期信心指數

f、股市走勢即期信心指數

②收入即期信心指數

③生活質量即期信心指數

a、生活水平即期信心指數

b、購買商品和服務即期信心指數(購房、購車、購買耐用消費品、外出旅遊)

⑵消費者預期信心指數(注:國際研究機構通常以未來六個月為消費者預期的期限,這裏暫且以未來一年為消費者預期的期限。)

①宏觀經濟環境預期信心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