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財政收支——影響社會供求總平衡(1 / 3)

若幹年之前,英國的財政大臣到議會提請審批財政法案時,總是攜帶著一個大皮包,裏麵裝有政府的各種收支項目,時間一長,人們就用“budget(皮包)”一詞來寓意政府收支計劃,即財政預算。時過境遷,“財政”這隻政府錢包的內容更為豐富,對經濟生活的影響也更大了,人們也更加關注這隻錢包的收入、支出和管理,關注政府的經濟收支活動。

財政收支原來隻是作為滿足政府需要的理財工具而存在的。曆來各國的財政收支都奉行收支平衡和量入為出的原則。古典政治經濟學奠基人亞當·斯密主張廉價政府,把政府的職能縮小到最小的範圍,以便使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充分發揮作用。然而,這隻看不見的手有時是失靈的,它對經濟的調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滯後性。為了彌補看不見的手的缺陷,就需要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了國家幹預經濟的學說,財政學不再單純在沉悶而枯燥的政府收收支支中打圈子,財政政策也成為政府幹預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公共產品與公共需求

我們注意到,政府錢包的收支是與社會的公共需要密切相關的,所以我們的話題就從公共產品與公共需求談起。

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幾個方麵,需要各種各樣的消費品和服務。人們需要充足的食品、衣物,舒適的住房,便利的交通工具等,但是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在吃飽穿暖的同時,人們還希望有好的生活環境,良好的社會秩序、方便的衛生保健、寬闊通暢的道路等。

仔細看一下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可以把其對產品的需要分作兩類:

一類是食品、衣物、住房以及與之配套的修理、修配、洗浴等產品。在經濟學理論上稱之為私人產品,對這類差評的需要稱作私人需要。

另一類是國防、治安、司法、基礎教育、衛生保健、道路、環境保護和大型基礎設施等等。在經濟學理論上稱之為公共產品,對這類產品的需要稱之為公共需要。

這兩類產品對人們的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為了出行的方便,購買了一輛屬於自己的小轎車,與此同時,你還希望所居住的城市有良好的交通設施和交通狀況,使你駕車出行不會出現交通堵塞,或者不會因為道路不平坦而影響乘坐的舒適。

私人產品是由每個人、每個家庭或者每個工商企業分別進行消費,並且是誰付錢購買,就由誰消費,具有一定的獨占性和排斥性,別人很難染指。如食品商店有很多美味的食品,誰拿錢購買,誰就能享受美味食品;不掏錢,就難以品嚐到美味食品。可見私人產品能夠方便地把不付費的人排除出去,隻向已經付費的人提供,私人產品的供應者為私人部門,“買單者”就是消費者。

公共產品是由社會成員聯合消費、共同受益的,具有與私人產品完全不同的三個特點:

一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產品是提供給整個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無法把它分割歸屬於不同的人享用。

二是消費的非排他性。某一個人享用公共產品或者服務,並不影響、妨礙其他人同時享用,也不會減少其他人享用的數量或者質量。

三是受益的不可阻止性。公共產品一旦有人提供出來,大家都可以享用,沒有辦法把不付錢的人排除在其受益範圍之外,經濟學上把別人付費自己不付費卻享受好處的情況叫做“免費搭車”。公共產品極易出現“免費搭車”的情況,如環境保護,無論是誰出錢,隻要有人治理了環境汙染,任何居住在這裏的人都可以享受空氣清潔的好處,哪怕他沒有為此付出一分錢。

公共產品的這些特性,使消費者意識到即使不付出任何代價,他也可以從公共產品中獲得好處,他就不會自願向供應者付款,消費者與供應者的聯係中斷了,私人部門顯然缺乏提供公共產品的激勵機製,市場不可能將清新的空氣和走夜路的安全感打包出售。例如路燈是城鎮居民生活必需的公共產品,但由於路燈的提供者不可能向過路的每一個行人收取費用,或者說禁止不肯交費的人在路燈下行走,路燈就隻能由政府建造,提供所有的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由此可見,市場在公共產品的提供方麵是失靈的,公共產品應由政府以非市場途徑提供。

在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兩極之間,還有一些產品兼有兩者的特性,我們稱之為混合產品。對於混和產品,既可以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又可以采取市場提供的方式。

如一座橋梁的成本可以兩種方式彌補:一是政府稅收彌補,免費使用,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向過往車輛收費彌補,誰過橋誰交費購買使用權,這是市場提供方式。政府要考慮的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比較哪種方式為優,從而提供部分準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或者服務不能通過市場提供,但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或者服務卻需要從市場上購買相應的商品和勞務,如修建道路的水泥、碎石,支付工人工資等。政府建設現代化軍隊,需要足夠的軍費開支;政府為維護社會秩序和時安寧,需要建立完善的警察、司法係統,就要購買相應的裝備和支付人員開支。顯然,沒有錢,這些事情是做不成的。政府通過稅收等方式參與到國民收入分配中,獲取財政收入,並通過財政支出為社會提供各類公共產品和服務,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實現政府的各項職能。簡略地說,所謂財政,是政府為主體的收支活動,是政府通過集中一部分國民生產總值或者國民收入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動。財政在英文中被稱為“Public

Finance”,意為“公共收支”。

二、政府通過財政收入來提供公共產品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府為了提供公共產品,滿足公共需要,就要從市場上購買商品和支付相應的開支,那麼,政府的錢從何而來呢?當然,政府擁有貨幣發行權,它可以根據資金需要而印發相應的數量的貨幣。但是,憑空發行貨幣,市場上的貨幣增多了,而市場上的商品還是原來那麼多,並沒有增加,錢多東西少,其結果會使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這極不利於經濟的穩定發展,而且還可能由於物價的飛漲誘發社會動亂。因此,除非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政府是不能靠印發貨幣來籌集資金的。顯然,“印鈔票”一般不作為政府獲取財政收入的形式。

1.政府收費

工商企業等私人部門在提供私人產品或者服務時,都要求消費者付費,誰付費,誰就有權消費。公共產品能否采取收費的方式籌集資金來源呢?現在看來,有一部分公共物品或者服務的提供,政府也可以采取收費的方法來解決其資金來源。例如,政府提供的交通、郵電、供水、供電、教育等各種服務,都可以收取適當的公路使用費、郵電費、自來水費、電力費、公立學校的學費等費用。但是,從實際經濟生活看,由於政府畢竟不同於公司、企業,在多種服務上直接向接受服務的私人收費是十分困難的,即使可以收取一些費用,由於收費隻能是向公共產品或者服務的使用者或者享用者收取,未使用或者未享用者無需交費,這就決定了政府收費的數額不可能較大,難以滿足政府大量的資金需要。更何況,由於公共產品的非排斥性,很難把不付費者排除在公共產品的適用範圍之外,“免費搭車”現象,使相當多的公共產品或者服務不可能也難以采取收費的辦法來籌集資金。由此可見,公共收費是政府獲取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但並非最主要形式。

2.國家稅收

那麼,政府主要是采取什麼辦法籌集資金呢?與私人部門相比,政府在這方麵的優越之處在於它擁有強大的政治權力。如在一個島嶼上建造燈塔,每個漁民都欲“免費搭車”,不願意自己出錢建造燈塔,而不花錢的過往船隻都可以得到燈塔的指引。而政府憑借著政治權力,就可以強迫島嶼上所有的居民為建造燈塔出錢出力。由此可見,政府可以向國內居民強製征收貨幣或者實物,然後用來提供類似燈塔這樣的公共產品或者服務,政府憑借政治權力,依據相關法律預定的標準,向國內居民強製征收貨幣或者實物,就是稅收。由於稅收具有強製、無償、預定性的特點,為政府帶來了穩定、充分、連續的收入,因此稅收是財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