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財政收支——影響社會供求總平衡(2 / 3)

稅收雖然是財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但僅靠稅收是無法完全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因為稅收是法定的,並不能隨時因社會公共需要的增長而增長。同時,由於稅收是強製性,如果征收的幅度過大,將會使社會成員負擔過重,從而影響經濟的增長。當政府的稅收收入不能滿足支出需要時,政府可以以債務人的身份,依據有借有還的信用原則,向國內外舉借公債來籌集資金。公債具有自願性和有償性的特點,公債要還本付息,一般來講不會增加購買者的負擔。政府雖然無法強迫人們購買公債,但由於公債的比率比儲蓄的利率高,公債的風險比股票和期貨要低,因此社會公眾願意購買公債,借債就成為政府獲得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

由上述可知,政府獲得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有:稅收、公債和收費,當然政府還有一些其他收入,例如,基本建設貸款歸還收入、基本建設收入、捐贈收入等。

三、為公共產品“買單”——財政支出及其分類

政府提供各類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就需要支配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安排、使用和耗費這些資源,就形成了財政支出。沒有支出就無需收入,從這種意義上講,我們對財政支出給予了財政收入更多的關注,我們更關心哪些公共需要將得到滿足,關心政府的錢花在何處。

1.財政支出項目

我們略為關注各國政府每年公布的財政收支預算方案,就可以看到,政府的支出項目比收入更令人眼花繚亂,這是因為公共需要是多方麵的。從大項說來政府支出的主要去向有:

⑴行政管理支出,包括用於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公安機關、司法機檢察機關、外交機關等的各種經費,這是維持政府各機關運行所必需的開支。

⑵國防開支,包括各種武器和軍事設備支出、軍事人員給養支出、軍事科研支出、用於實行兵役製的邊防、武警和消防部隊的各種經費等。

⑶經濟建設支出,包括進行機場、港口、高速公路、水利設施等公共工程的支出以及其他經濟建設支出。

⑷社會文教支出,包括用於文化、教育、科學、衛生、出版、通信、體育、文物、計劃生育等方麵的經費、研究費和補助費等。

⑸福利支出,包括支付給老人、殘疾人、失業者、窮人等的津貼和補助。

⑹其他項目,如政府公債的利息支出、環境保護費用、對外經濟援助等。

從2000年我國財政實際支出情況看,經濟建設費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達36%,其次是社會文教費占28%,再者為行政管理費為17%,國防費用為8%,其他支出占11%。由於社會公共需要是分層次的,有全國性的需要、區域性的需要和地方性的需要,所以財政支出又可分為中央財政支出、省級財政支出和縣級財政支出。

2.購買性支出與轉移性支出

政府財政支出雖然名目較多,但總包括著有償和無償兩種不同經濟性質。按此可將財政支出分為購買性財政支出和轉移性財政支出。購買性財政支出是政府向企業和個人購買產品或者勞務的支出。這類支出通常用於滿足政府日常管理活動、提供公共產品和政府投資所需產品和勞務的費用支出,購買性財政支出會引起經濟總量的增減,進而對經濟起調控作用。轉移性財政支出則是政府將財政資金無償地支付給某些企業和個人的支出,具體形式有:養老金支出、失業救濟金支出、補貼支出等。轉移性財政支出不會使經濟總量增減,是將取於“此民”的錢,給予“彼民”,但它是政府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社會公平的實現。

四、財政收支是燙平經濟波動的自動穩定器

我們都盼望著經濟發展繁榮不止,但是經濟發展呈現蕭條、複蘇、繁榮和衰退四個階段組成的周而複始的特點,衰退和蕭條的陰影一再籠罩在世人的心頭。我們未曾經曆過20世紀30年代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但大多數目睹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許多國家經濟的衰退和蕭條。我們需要一個機製,能夠燙平經濟波動,使經濟穩定增長,財政收支正是這樣一個穩定器。

當經濟處於複蘇、繁榮時,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財政收入(主要是稅收)會自動增加,就會減少私人可支配的收入,抑製私人投資和消費需求,使過熱的經濟有所收斂;同時,由於充分就業,失業補貼、社會救濟等財政支出也會減少,從而也抑製需求的過渡膨脹。反之,當經濟處於衰退、蕭條時,國民收入下降,財政收入(主要是稅收)也會下降,從而增加私人消費和投資需求,起著自動促進救濟回升的作用;同時,由於蕭條時失業率上升,具備申請失業救濟金的人會增加,相應的財政支出會增加,也會阻止私人需求的萎縮。可見,財政收支的影響是與經濟周期反向的。無論是稅收還是失業救濟金都是法律規定的,在沒有改變相關法律之前,一旦某些經濟現象出現,這些財政收支就會自動發生。

因此,我們將財政收支的這種逆向調節作用稱為“自動穩定器”,不管掌管財政收支的人是否認識或者承認它的存在,隻要經濟波動出現,它都會自動發生作用,促使宏觀經濟導向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有明顯額局限性,一般來說,當經濟波動較小時,它固然能燙平經濟波動,但經濟波動較大時,它隻能部分地減輕經濟周期的波動,而不能百分之百地掃除這種波動的影響。“自動穩定器”是保證經濟正常運轉的第一道防線,僅靠它並不足以維持經濟的充分穩定。

1.汲水政策

常識告訴我們,當我們用水泵抽取地下水時,如果水泵缺水,就抽不出水來,這時我們往水泵中注入少許引水,就會誘使地下水源源不斷不斷地湧出。同理,當經濟處於蕭條時期,私人投資稀落,大量失業人員存在,如果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投資,將會誘導私人投資增加,就業機會增加,社會需求增長,經濟將自動恢複其活力。人們把這種政府主動采取的財政政策,形象地稱之為“汲水政策”。在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中,美國實施的羅斯福新政,日本實施的時局匡救政策,都是通過擴大公共投資促使經濟複蘇的“汲水政策”。

2.補償政策

汲水政策僅是政府醫治經濟蕭條的處方,政府還可以對經濟情況的判斷,有意識地從當時經濟狀態的反方向,調整財政收支,從而達到穩定經濟的目的。在經濟繁榮時,為了減少通貨膨脹因素,政府通過增收減支等政策,抑製和減少社會總需求;在經濟蕭條時,為了減少通貨緊縮因素,政府通過增支減收等政策來增加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由於這些政策都立足調整社會總需求,所以稱之為補償性政策政策。

無論是汲水政策,還是補償政策,都是政府根據對經濟的判斷,主動采取的財政措施,是政府利用國家財政的自動穩定功能不同,是對“自動穩定器”功能局限性的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