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財政收支——影響社會供求總平衡(3 / 3)

五、財政收支對經濟的影響

財政收與支的平衡關係對社會供求的總平衡發生影響,進而對經濟產生影響。財政收入大於支出為財政盈餘,采用結餘政策和壓縮財政支出,可以減少社會總需求,給過熱的經濟降溫,股市應呈現下跌的趨勢;財政收入不抵支出為財政赤字,具有擴張社會需求,拉動經濟的功效,股市會隨著經濟的增長呈現強勢。

財政收入大於支出,有結餘。在出現結餘的情況下,有一個結餘數量大小的區別。如果結餘過多,意味著財政資金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運用,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是不利的。因此,人們自然就會把略有結餘視為一種理想的財政平衡的標誌。所以,財政收支平衡是指“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等於支出或收入在於支出,略有結餘”。

財政收入不抵支出,有赤字。財政赤字是指當年國家財政收入小於支出,出現差額的經濟現象。了解會計常識的人都知道,這種差額在進行會計處理時,需用紅字書寫,這也正是“赤字”的由來。在財政赤字中,也有一個數量大小的差別,如果是略有赤字,也應當視為平衡,或是基本平衡。

赤字的出現有兩種情況,一是有意安排,它屬於財政政策的一種,比如在物價持續下跌、經濟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國家適當利用財政赤字不會引發通貨膨脹,反而對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另一種情況就是預算並沒有設計赤字,但執行到最後卻出現了赤字。這種情況下,如果財政赤字出現較大數額,則意味著國家的財政支出要靠借債來維持,這種情況有可能導致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不平衡,引發通貨膨脹。

私人可以用自己新增的收入,來還清以前所欠的債務。而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稅收、國有資產經營收益、政府收費和國債。自然,政府可以用新增的稅收、收費、或國有資產經營收益,來消除赤字。但是,這些方式或者遠水解不了近渴,或者實行起來,會受到種種條件的製約。拿國有資產經營收益來說,國有企業剛接到訂單,還沒組織生產,更沒有銷售產品回籠資金,政府總不能把手一伸,讓它們提前上繳利潤吧。稅收也是如此,根據稅法規定,有的按月繳納,有的按季繳納,為了彌補財政赤字,突然改為一刀切,統統提前繳稅,不僅納稅人撂挑子不幹,人代會也不會通過。事實上,彌補財政赤字常用兩種方法,一是貨幣融資法,一是債務融資法。

用貨幣融資法彌補赤字,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讓印鈔廠加班加點,多印些鈔票就能搞定。在實際操作中,貨幣融資法有三種方式:一是財政部直接向中央銀行透支,彌補赤字。透支的額度,就是中央銀行增發的貨幣金額;第二種方式,是中央銀行直接購買政府債券;倘若法律規定,不允許中央銀行直接購買公債,那麼彌補赤字的方式,就采取第三種方式,政府向社會發行公債後,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從社會公眾手中,再購買政府公債。顯然,與前兩種方式相比,第三種方式是一種間接的、變通的方法。與貨幣融資法不同,政府用債務融資法彌補赤字,是向非政府部門借款。這些非政府部門包括企業和個人,其中商業銀行財大氣粗,往往樂意充當債權人的角色。

一個家庭出現赤字,會影響家庭未來的開支。國家出現了財政赤字,會通過政府的開支,對整個宏觀經濟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有兩個方麵:一是財政赤字的規模,赤字規模越大,給宏觀經濟帶來的影響也越大;另一方麵,同樣規模的財政赤字,采用不同的彌補方式,對宏觀經濟產生的影響也不一樣。以貨幣融資法為例,如果采用第一種方式,即財政部直接向中央銀行透支的辦法,銀行為了幫助財政消除赤字,隻好增發貨幣。經濟學中,把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稱為基礎貨幣,由於它能衍生出數倍於己的賬麵財富,所以,又被稱為“高能量貨幣”。為了彌補財政赤字,若中央銀行增發了高能量貨幣,使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成倍增加,但是,整個社會的實物財富,並沒有增加,這樣做的結果,便是引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經濟偏離正常軌道。因此,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通常不采用這種方法。

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彌補財政赤字,多采用貨幣融資法的另外兩種方式。其中,中央銀行並不完全獨立於中央政府時,政府會授意中央銀行,直接購買政府債券。而在中央銀行獨立性很強的國家,則隻能采取第三種方式,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從社會公眾手中,再購買政府公債。不管是哪一種方式,中央銀行直接或間接購買公債,投入的貨幣,沒有進入商業銀行的渠道,也就是說,不會像前麵講的高能貨幣一樣,雞生蛋,蛋生雞,使流通中的貨幣量一直增加下去,所以,與財政向銀行直接透支的方法相比,後兩種貨幣融資法,對經濟的負麵影響要小得多。

當然,不管用哪一種貨幣融資方式,來彌補財政赤字,都不如債務融資法利多弊少。政府發行國債,政府成了債務人,企業和個人成了債權人,這樣做,隻是資金使用權發生了轉移,流通中的貨幣總量並沒有增加,所以,一般不會引發通貨膨脹。從另一個角度看,財政向中央銀行透支也好,中央銀行直接或間接購買公債也罷,作為出錢的一方,中央銀行都是不得已而為之,政府一聲令下,印鈔廠就得晝夜加班,貨幣發行量增加,是不爭的事實。而國債發行用的卻是市場手段,企業、居民也好,銀行也罷,認購國債,都循著自願的原則,發行國債獲得的資金,是社會的閑置資金,自然不會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從長遠來看,減少財政赤字,最根本的辦法,還是開源節流,增收節支。可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要在一個財政年度內達到平衡,通常是很難做到的。退一步說,倘若做到了,也就沒有財政赤字了。從世界各國,包括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財政收支平衡主要是指長期平衡,而非短期平衡。

借錢不可怕,可怕的是還不起錢。赤字不能像滾雪球一樣,無限增大,需要掌握一個度。這個限度既取決於自身狀況,如國家的經濟狀況、財政實力,也要依據經驗數據,進行科學分析。目前,國際上評價財政赤字的常用指標有兩個:一是赤字率,即赤字在GDP中的比重;一是負債率,也就是國債餘額占GDP的比例。經驗表明,赤字率在3%以內,負債率控製在60%以內,財政赤字就基本是安全的。

六、我國的財政收支

在資本主義製度下,國家財政的主要收入是稅收,通常占財政收入的90%以上。它一部分來自國家參與剩餘價值的再分配取得的收入;一部分來自對勞動者的薪金和消費品的課征,是國家對勞動者收入的強製性剝奪。其次是債務收入,即國家為彌補財政赤字而發行公債或舉借外債取得的收入。但國債最終要依靠增稅來償還。

在社會主義製度下,財政收入是國家有計劃地對社會產品主要是社會純收入的分配。它包括國家預算收入和預算外收入,其中國家預算收入是主導部分。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稅收和國營企業上繳的利潤,其次是事業單位上繳的事業收入、公債和國外借款,以及其他收入,等等。在中國,財政收入的90%以上來自國營企業的繳納,其次是集體經濟的繳納。它們體現著社會產品分配中全局與局部之間,國家與企業、個人之間根本利益一致的社會主義分配關係。從價值構成上看,主要是物質生產部門創造的歸國家支配的純收入,此外,少量是來自補償基金即國營企業上繳的基本折舊基金,以及消費基金如居民購買的公債。從收入的部門結構看,主要是來自工業部門,其次是來自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以及商業、服務業。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財政收入中來自工業的比重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