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選擇懂得放棄01(1 / 1)

第一章追求完美反而不美 留一道縫隙

老人是這一帶有名的木匠,手藝精湛,找他做家具的人很多。晚年的他很少手把手地教徒弟做工,隻是習慣嘮叨,有一句口頭禪是:“注意了,留一道縫隙!”

木工活主要講究的是疏密有致、黏合貼切、該疏則疏、不然易散落。時下,許多人家裝修房子,常常出現木地板開裂,或是擠壓拱起的現象,這就是太“圓滿”的緣故。高明的裝修師傅則懂得恰到好處地留一道縫隙,給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間,便可避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其實,做人與處世,和木匠做活是一樣的道理,講究“留一道縫”。假若事事工於算計,利益當頭,互不相讓,凡事追求“美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豈能不緊張、不裂變?同樣,一個人把所有的行為都目的化,豈能不把自己的理想擠壓得變了形狀?留一條縫隙,給自己,給他人,給我們留足能夠吻合的人際空間。

倪瓚的故事

元朝末期的一位大名士——大畫家倪雲林倪瓚。他非常愛美好潔。他自己使用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每天都要有兩位專人來經管,隨時負責擦洗幹淨。庭院前麵栽的梧桐樹,每天早晚也要派人挑水擦洗折騰,因此硬把梧桐樹幹淨死了。有一次,他留一位好朋友在家裏住宿,但又怕那個朋友不幹淨,一夜之間,親自起來視察三四次。忽然聽到朋友在床上咳嗽了一聲,便擔心得通宵不能成眠。等到天亮,便叫傭人尋找這位朋友吐的痰在哪裏,要清理幹淨。傭人們找遍了所有地方,也找不出那位先生吐痰的痕跡,又怕他生氣罵人,隻好找了一片落葉,稍微有點髒的痕跡,拿給他看說找到了。他便立刻閉上眼睛,蒙住鼻子,叫傭人把這片樹葉送到三裏外去丟掉。

元末起義的張士誠的兄弟張士信,因為仰慕倪雲林的畫,特地派人送了絹和厚重的金幣去,請他畫一張畫。誰知倪雲林大發脾氣說:“倪瓚(雲林名)不能為王門畫師。”當場撕裂了送來的絹。弄得士信大怒,懷恨在心。有一天,張士信和一班文人到太湖上遊樂,泛舟中流,另外一隻小船上傳來一股特別的香味。張士信說:“這隻船上,必有高人雅士。”立刻靠攏去看個清楚,不料正是倪雲林。張士信一見,便叫從人抓他過來,要拔刀殺了他。經大家懇求請免,才大打一頓鞭子了事。倪雲林被打得很痛,但卻始終一聲不吭。後來有人問他:“打得痛了,也應該叫一聲。”倪雲林便說:“一出聲,便太俗了。”

倪雲林因為太愛美好潔了,所以對於女色,平常很少接近。這正如清初名士袁枚所說的:“選詩如選色,總覺動心難。”但有一次,他忽然看中了金陵的一位姓趙的歌姬,就把她約到別墅來留宿。但是,又怕她不清潔,先叫她好好洗個澡。洗完了,上了床,用手從頭摸到腳,一邊摸,一邊聞,始終認為她哪裏不幹淨,要她再洗澡,洗好了又摸又聞,還是認為不幹淨,要再洗。洗來洗去,天也亮了,他也算了。

所以說:“美之為美,斯惡矣。”

倒著飛的蜂鳥

蜂鳥家族在蜂鳥國王的帶領下成為了森林裏最強大的家族。因為它們身體太小,所以每隻蜂鳥必須依賴家族才能夠得以生存。蜂鳥家族有一個規矩,就是隻能前進不準退後,誰退後就啄死誰。憑著這樣的規矩,它們的家族甚至戰勝了猩猩、熊和老虎們的家族。它們眼裏,隻要在蜂鳥國王的指揮下,蜂鳥家族是無所不能的。

有一天,森林發生了一場大火。這場大火在森林裏四處肆虐,其他家族都紛紛逃出森林以躲避這場大火。而蜂鳥國王相信,它的蜂鳥王國一定能夠撲滅這場大火,於是國王就號令所有的蜂鳥去撲火。成群的蜂鳥向大火撲去,火卻越來越大,無數的蜂鳥化成了灰燼。

蜂鳥群中,突然有一隻蜂鳥開始退縮,它的翅膀振動著往後飛了。在倒退飛的時候,有些蜂鳥也跟著這隻蜂鳥倒著飛,一隻、兩隻、三隻,越來越多……

幾天以後,一場大雨終於把大火熄滅了。整個蜂鳥家族就剩下了那些會倒著飛的蜂鳥了,後來,蜂鳥家族慢慢又變得強大了,不過蜂鳥家族比別的鳥的家族有了一種新本領,就是它們會倒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