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追求完美反而不美 奔跑的羊群
在很久以前,蒙古大草原上生長著一群羊,草原上的草長勢都非常好,所以生長在那裏的羊群規模也就越來越大。隨著羊群的不斷發展壯大,走在前麵的羊群總能夠吃到草,而走在後麵的羊群總是隻能吃前麵羊群吃剩下的草,這樣羊與羊之間為了爭奪食物,都不願意落在後麵。
於是,後麵的羊群在前麵羊群吃草的時候就會跑到隊伍前麵,跑到前麵的羊群看到後麵的羊群跑過來了,也停下不吃草了,再往前跑,就這樣,羊群開始不斷地往前奔跑。
到了最後,所有的羊都知道:要想吃到草就要拚命地跑在最前麵。就這樣,那個時候,在廣闊的大草原上,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壯觀的場麵,羊群都朝一個方向不停地奔跑。如果草原的盡頭是一個懸崖,羊群跑到懸崖邊緣也全然不去理會,於是整群的羊就往懸崖下跳……
不可無故推折
宋代的大儒程頤,在哲宗時代,出任講官。有一天上殿為哲宗皇帝講完了書,還未辭退,哲宗偶然站起休息一下,靠在欄杆上,看到柳條搖曳生姿,便順手折了一枝柳條把玩。程頤看到了,立刻對哲宗說:“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推折。”弄得哲宗啼笑皆非,很不高興,隨即把柳條擲在地上,回到內宮去了。
因此後來有人說,講孔門的道理,無論怎樣說,也不致超過孟子。而孟子對齊宣王說,好色、好貨也都無妨,隻要擴充所好的心與天下同樂就對了。偏是倒黴的宋哲宗,遇到了程夫子,一根柳條也不許動。當了皇帝的,碰到如此這般的大儒,真是苦哉!
“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從人類心態的廣義來講,愛美,是享受欲的必然趨向。向善,是要好心理的自然表現。“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作好事”,那是理想國中所有真善美的願望,可不可能在這個人文世界上出現,這是一個天大的問題。我們順便翻開曆史一看,秦始皇的阿房宮,隋煬帝的迷樓和他所開啟的運河兩岸的隋堤,李後主的鳳閣龍樓,以及他極力求工求美的詞句,宋徽宗的良嶽與他的書筆和書法,慈禧太後的圓明園和她的花鳥,羅馬帝國盛極時期的雕刻、建築,但從人類的曆史經驗來瞻前顧後,誰能保證將來是否還算是至善至美的尤物呢?
總之,老子指出無論有無、難易、高下、音聲、前後等現象界的種種,都在自然回旋的規律中相互為用,互為因果。沒有一個絕對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因此,他教人要認識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則,不執著,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為而無為。
珍惜的過錯
小紅和幾個同事應邀去參觀朋友的新居。
整個房間布置得典雅、舒適。暗花的乳白色窗簾透著淡淡的天光,柔嫩的文竹在潔淨的玻璃茶幾上牽繞,純木的電視台櫃、闊葉的植物圍繞著客廳的中心——墨綠色的粗呢沙發。客廳裏的物件都各得其所,站在它們應在的位置,共同散發著主人渴望的溫情、閑適的格調。
可是,那名牌的沙發,在扶手、靠背上都被主人蓋上了白色繡花的沙發布,仿佛綠洲上的幾塊沙漠,破壞了整體的協調。小紅的目光變得有些跳躍。墨綠色的典雅華貴被分割後,不再能體現設計者當初想要表現的深色粗呢與線條流暢的木質相親的粗獷中的細膩,協調中的精細。
朋友在他們的請求下,撤下沙發布,又小心地蓋上。並解釋說,沙發套雖然可以洗,但洗過之後肯定會破壞料子的質感,蓋上布就可以多保持一下沙發的美了。
小紅張張嘴,想說點什麼又沒說。
小紅想起小時候媽媽給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花棉襖,為了不弄髒,多穿幾次,媽媽給她套了件她的外套改製的藍色卡其布外罩。每次小紅想脫掉外罩展示一下棉襖的漂亮,總遭到媽媽的訓斥和之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教育:你喜不喜歡你的花棉襖?喜歡。你希不希望每年都能穿?希望。衣服洗多了會不會舊?會。怎樣才能讓衣服不髒?套一件外罩。
結果,每次穿上那件漂亮的花棉襖時,小紅就比平時更醜。
珍惜的結果變成過錯。這似乎就是生活中常有的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