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向自然學習選擇之道 位置最低
有一個青年人,他對生活的不滿和內心的不平衡一直在折磨著他,覺得懷才不遇而又牢騷滿腹。夏天有一次他乘同學家的漁船出海,才使他一下子茅塞頓開。
同學的父親是一個老漁民,在海上打魚打了20多年,看他那從容不迫的樣子,青年人心裏十分敬佩。
青年人問他:“伯伯,您每天打多少魚?”
他說:“你不知道,孩子,打多少魚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隻要不是空手回來就可以。在我的孩子上學的時候,為了供他讀書,不能不想著多打一點。現在他畢業了,又找到了飯碗,我也沒有什麼奢望打多少了。”
青年人若有所思地看著遠處的海,突然想聽聽老人對海的看法。他說:“海是夠偉大的,滋養了那麼多生靈……”
老人說:“那麼你知道為什麼海那麼偉大嗎?”
青年人不敢貿然接茬。
老人接著說:“海能裝那麼多水,關鍵是因為它位置最低。”
位置最低!青年人一下子愕然了。
正是老人把位置放得很低,所以能從容不迫,能悟透世事滄桑。
正是海的位置最低,所以才笑納百川,包羅萬象。
是的,不妨放低自己,足踏實地,站穩腳跟,然後再一步步登攀。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想要達到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
路通天下
有一對夫婦在鄉間迷了路,他們發現一位老農夫,於是停下車來問:“先生,你能否告訴我們,這條路通往何處呢?”
老農夫不假思索地說:“孩子,如果你照正確的方向前進的話,這條路將通往世界上你想要去的任何地方。”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可能已經在正確的道路上,如果站著不動,你就好像迷路了。與“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道理一樣,很多人都不珍惜自身所擁有,而歎息自己懷才不遇,其實我們隻要認真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或者是比別人要求我們做的更多一點,將會發現世界在我們麵前豁然開朗。
少婦救兒子的故事
一少婦在回家的路上,馬上要到家時,習慣地看一下四樓自家的陽台,可愛的兒子也正在陽台上期待著媽媽回來。當看到媽媽時,兒子開始招手,這時少婦也有意識地招手,突然少婦意識到這樣可能會有危險,但已經晚了,兒子由於要迎向媽媽,身體前傾,突然失去平衡,從陽台上折了下來。這時房間裏的人驚呆了,紛紛跑到陽台上呼叫。再看媽媽,當發現兒子掉下來,就奮不顧身地去救兒子,也許是感動了上帝,兒子被媽媽接住了,並且安然無恙。人們都覺得很奇怪,一個少婦怎麼跑得那樣快,並能接住自己的兒子?因為按當時少婦跑的速度應該已打破了百米世界紀錄。後來人們找百米世界冠軍做了一個試驗:同樣的距離,從陽台上掉下同樣重量的物體,看能否接得住。結果是無論如何也接不住。再讓這位少婦試,結果也是再也沒有看到打破百米世界紀錄的速度。
善解疙瘩
魯國有一個鄉下人,送給宋元君兩個用繩子結成的疙瘩,並說希望能有解開疙瘩的人。於是,宋元君向全國下令說:“凡是聰明的人、有技巧的人,都來解這兩個疙瘩。”
宋元君的命令引來了國內的能工巧匠和許多腦瓜子靈活的人。他們紛紛進宮解這兩個疙瘩,可是卻沒有一個人能夠解開。他們隻好搖搖頭,無可奈何地離去。
有一個叫倪說的人,不但學識豐富、智慧非凡,就連他的弟子,也很了不起。他的一個弟子對老師說:“讓我前去一試,行嗎?”
倪說信任地點點頭,示意他去。
這個弟子拜見宋元君,宋元君叫左右拿出繩疙瘩讓他解。隻見他將兩個疙瘩打量一番,拿起其中一個,雙手飛快地翻動,終於將疙瘩解開了。周圍觀看的人發出一片叫好聲,宋元君也十分欣賞他的能幹聰明。
第二個疙瘩還擺在案上沒動靜。宋元君示意倪說的這個弟子繼續解第二個疙瘩。可是這個弟子十分肯定地說:“不是我不能解開這個疙瘩,而是這疙瘩本來就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宋元君將信將疑,於是派人找來了那個魯國人,把倪說弟子的答案說給他聽。那個魯國人聽了,十分驚訝地說:“妙呀!的確是這樣的,擺在案上的這個疙瘩是個沒法解的疙瘩。這是我親手編製出來的,它沒法解開,這一點,隻有我知道,而倪說的弟子沒有親眼見我編製這個疙瘩,卻能看出它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死結,說明他的智慧是遠遠超過我的。”
天下人隻知道就疙瘩解疙瘩,而不去用腦筋推敲疙瘩形成的原因,所以往往會碰到死結,解來解去,連一個疙瘩也解不開。這則寓言提醒我們,要像倪說的弟子那樣用分析的眼光,區別對待不同性質的事物,這樣才能繞過障礙,抓住關鍵,克服困難,順利地解開自己工作中一個又一個的“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