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選擇懂得放棄33(1 / 3)

第四章向自然學習選擇之道 最近的畫

貝爾納是法國著名的作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和劇本,在法國影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有一次,法國一家報紙進行了一次有獎智力競賽,其中有這樣一個題目:

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情況隻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哪一幅?

結果在該報收到的成千上萬個回答中,貝爾納以最佳答案獲得該題的獎金。

他的回答是:“我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蘇東坡的人生境界

宋代,有這樣一位,有著如此多的人格和身份的詮釋:他是大文豪,大詩人,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也是巨儒政治家,厚道的法官,皇帝的秘書,還是酒仙,幽默大師、瑜珈修行者,佛教徒,造酒試驗家,工程師,他更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他就是蘇東坡。不過,這還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宋代的文人一向靠著自我的修養,由現實生活中個人的境遇超脫出來,在萬物中自得其樂。所以宋代被貶的文人很多,但幾乎都心境豁達。在生死場上鎮靜自若,笑向刀斧叢的英雄自古不乏其人,但在殘酷的政治打擊麵前仍談笑風生,暢懷高歌的文學家卻並不多,蘇東坡應該是其中境界最高的一位。

他曾經任杭州通判,並先後任密州、徐州、湖州的父母官。後來因為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任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一個研究蘇東坡的外國人曾經作過統計,蘇軾一生擔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頻頻往返於廟堂和江湖之間,還坐過130天監牢。然而,他一生達觀,留下的詩文中很少悲觀厭世之作。至於蘇東坡曆次被貶的原因,真正可以稱得上是“莫須有”。

蘇東坡因為被文學史家稱為“烏台詩獄”的案件被貶到黃州時,他弟弟蘇轍曾經說過一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響亮,能把四周的筆墨比得十分寒傖,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點狼狽,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所以你一拳我一腳的糟踐,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多麵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在“烏台詩案”中,全家人都為他擔心而哭泣,可他卻仍跟妻子開玩笑,讓妻子也像楊樸妻那樣作一首滑稽詩給他送行。他被貶官黃州,妻子生了一個兒子讓他題詩,他嬉戲道:“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東坡被貶到了黃州,他失去薪俸,成了個農民,又帶著一家老小十數口,他生活得非常簡樸,開始緊緊縮縮地過日子。他把錢藏在瓦罐中,每天隻能取出一百五十文,然後立刻將瓦罐收在天花板上。另外他還準備了一個大竹筒,存放剩餘的零錢以備招待意外的訪客。麵對境遇的陡落,蘇東坡心中自然也苦悶難當,於是他移情於物,他耕作田間,自得其樂。

蘇東坡非常喜歡建築,甚至可以說,建築是蘇東坡的本性,他決心要為自己建築一個舒適的家。他把精力全用在築水壩,建魚池上,還從鄰居處移樹苗,從老家四川托人找菜種。他在田間地頭似乎忘掉了貶謫在外的煩惱,他像孩子一樣快樂地生活在田間,當孩子跑來告訴他好消息,說他們打的井出了水,或是他種的地上冒出針尖般小的綠苗,他會歡喜得像孩子般跳起來。他看著稻莖立得挺直,在微風中搖曳,或是望著莖上的露滴在月光之下閃動,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滿足。他過去是用官家的俸祿養家糊口,現在他才真正知道五穀的香味。他種麥子時,一個好心腸的農人來指教他說,麥苗初生之後,不能任其生長,若打算豐收,必須讓初生的麥苗由牛羊吃去,等冬盡春來時,再生出的麥苗才能茂盛。等到他小麥豐收,他對那個農夫的指教,無限感激。在這種自然的環境中,他的心境逐漸地開朗,開始坦坦蕩蕩地過起他的小日子,漸漸地他能夠以愉快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並愉快地與他們相處。

蘇東坡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能隨遇而安也是和樂觀、開朗的心態分不開的。蘇軾熱愛生活,具有愛人之心。珍視親朋師友之間的情誼,對人生,對美好事物執著追求,至死不渝。蘇東坡的內兄在東坡來到黃州的第一年,曾來此和他們住了一段日子,第二年,蘇轍的幾個女婿曾輪流來此探望。蘇東坡落魄之時卻還有當月下老人的閑情逸致,給弟弟物色到一個女婿。根據子由的詩,雙方從來沒見過麵他就答應了婚事。那時蘇東坡的朋友也是千奇百怪,其中兩個是道士,不但深信道教,而且是閑雲野鶴般四海遨遊的。因為蘇東坡對長生的奧秘甚感興趣,子由特別介紹其中一個會見蘇東坡,此人據說已經一百二十歲,後來這位道長就成了蘇家的常客。

東坡最好的朋友是陳糙,當年蘇東坡少壯時曾和他父親意見不合,終致交惡。陳糙住家離歧亭不遠。東坡去看過他幾次,陳糙在四年內去看過蘇東坡七次。由於一個文學掌故,陳糙在中國文學上以懼內之癖而名垂千古了。今天中文裏有“季常之痛”一個典故,季常是陳糙的號。陳季常這個朋友,蘇東坡是可以隨便和他開玩笑的。蘇東坡在一首詩裏,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為這首詩,在文言裏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直到今天,“獅子吼”還是指絮絮不休的妻子,這個名字也因蘇東坡的這首打趣的詩而千古流傳了。

他仍能隨時隨地自得其樂,他快樂的秘訣就是盡量逃向大自然,不但杭州城西湖,而且連杭州城四周十裏或十五裏之內,都成了蘇東坡時常出沒的所在。

這位大詩人甚至對烹飪也非常有研究,非常善於做菜,而且做菜的水平絕非一般,他尤其擅長製作紅燒肉。回鍋肉便是蘇軾在徐州期間創製的紅燒肉。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堤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示卒,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製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之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並成徐州傳統名萊。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麵對人生諸多的無奈,蘇東坡經曆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蘇東坡甚至覺得如果一生能夠這樣平靜地生活在田間未嚐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