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差別差別開為三義。一者當體得因緣名。隻八不是因緣故何者因不生故不滅。不滅故不生。則八不是因緣。隻八不不生等。是言說故無非因緣故。雲當相是因緣。名八不為因緣佛八不不一切故也。二者八不是因緣本故名因緣。則因緣空壞因緣故。八不非因緣。既八不不一切不生不滅等亦不因緣與不不因緣。豈得當體是因緣。是故因緣本也。三者破因緣已得名。如毗曇辨六因等明諸法等也。今明。八不不一切。辨無因緣法。破外道因緣義。故名因緣。然備有此三義。遂得悟不同。抑沒不無淺深之異。而具有三義。名觀因緣品也。問能說因緣者。唯障邪說是戲論。邪觀亦是戲論。答有通有不通。何者二而不二通。不二而二別。問若通者邪觀亦是邪說不。答既未邪言。雲何是邪說。問若未邪言未是邪說者。亦未戲言未是戲論也。答戲論是借譬之名。故名邪觀。於道無所克獲。如小兒戲論為耳。問未邪說已是戲論者。未正說已是正說經也。答亦如前。無差別差別即不得。差別無差別亦有明之。故大經雲。迦葉佛時非無此經。但不說耳。問以不戲論止戲論。亦以戲論止戲論不。答亦通得也。問若以戲論止戲論令不戲論。亦應以不戲論止不戲論令成戲論反決也。答兩途既皆言止故。相與令息。故戲論止戲論尚令不戲論。豈況不戲論止不戲論。而令成戲論耶。問既以戲論止戲論。即以言止言。答得。自有以不聲遮聲。自有以聲遮聲也。問若以言止言。亦應[打-丁+屑]出[打-丁+屑]。以病治病。即應以長待長也。答相待論相成。就相顯發為論。止治令有所去離故。此義即通。所以不例也。問上雲。常無常等四句並戲論者。四句悉戲論不。答有所得四句並是戲論。無所得方便說四句。悉非戲論。亦是正說。問無所得四句非戲論者。亦應無所得顛倒非戲論也。答無所得假名說四句則便。假安顛倒則不便。何故爾。以眾生多顛倒少不顛倒故。若任而論之。正善具成就。演說四顛倒即倒也。問若有所得四句皆是戲論。無所得四句並非戲論耶。答一往相對論。常是戲論。無常非戲論。又無常是戲論。常非戲論。複常無常俱是戲論。非常非無常非戲論。總括始終明之。凡論相心四句。成有所得並是戲論。就後方便皆非戲論也。故反折論雲謗也。
第五辨單複中假義有三意。第一明單義論單複。第二明複義論單複。第三辨二諦單複義。就初有兩。第一正明單複。第二論互得相入也。今先正論單複中假義。若偏說假有不說無。是單假也。偏說假無不說有。亦是單假。偏說一非有。是單中。偏說一非無。亦是單中。雙說假有假無。是複假。雙說非有非無。是複。中也。問何意明單複句耶。答凡有二義。一者一往為利根人說單假。為鈍根人說複假。利根人者。聞一修行十。若聞說假有則悟解假無。乃至聞說非有則解非無。所以不勞具明有二義也為鈍根人隨言得解。若不具說。不能懸悟故。所以雙明二義也。二者為鈍根人說單假。為利根人說複假。以鈍根人不堪圓教。所以說單義破其病執。若利根人堪聞圓旨。所以說複假義。便能領持也。次明互得相入出有八句。第一從單假入單中。或言假有不名有。從有入非有。無亦然也。第二明從單中出單假。或言非有假說有。非無假說無也。第三明從複假入複中。假有不名有。假無不名無。則是有無入非有非無。無亦然也。第四明從複中出複假。明非有非無說有無非無非有說無有也。第五明從單假入複中。或言。有入非有非無。無入非無非有也。第六明從複中出單假。或言。非有非無假說有。非無非有假說無也。第七明從複假入單中。有無則非有。無有則非無也。第八明從單中出複假。非有假說有不有。非無假說無不無也。次釋所以然者有二義。一者破眾生執實之病。隨計遣所以遂成多句也。二者明大士觀行融通自在無有滯礙。故地持雲。從有無方便入非有非無也。華嚴經雲。或東方入正受三昧等。不複具出。又大品經雲。或散心中起入滅盡定。滅盡定起入散心中。則是回轉總持入出無礙方便也。第二就複義論單複。複有二。初正明單複。後明出入義。初正明單複中假。假有是世諦。假無是真諦。此是單假。非有非無是中道也。此是單中。假有假無為二。是俗諦複假。非有非無不二是俗諦。複中二不二是真諦。是複假。非二非不二是中道。此是複中。正言非二非不二。盡有無非有非無。所以正中也。次明其所以有二義。一往為言。單中單假明義則淺。複中複假明義則深也。所以然者。單義之二諦。至複義時。還俗諦。單家之中道至複義時。還成真諦。單家之中道。止有無未能盡不二。複家之中道盡二複盡不二也。二者單明義則勝。複明義翻劣。所以然者。複假之有無。猶是單假之有義。複假之非有非無。猶是前單假之無義也。
又複中之非二非不二。猶是前單中之非有非無義也。但前直言有。便攝得有無。止言無便攝得非有非無。止言非有非無。便攝得非二非不二。言略意廣。所以為勝複家中假言廣意略。所以為劣也。後明互得相出入有八句也。第一從單假入單中。假有不名有。假無不名無。入非有非無中道也。第二從單中出單假。非有假說有為俗。非無假說無為真也。第三從複假入複中。假二不名二。假不二不名不二。入非二非不二中道也。第四從複中出複假。非二假說二為俗。非不二假說不二為真也。第五從單假入複中。假有不名二。假無不名不二。從假有無入非二非不二中道也。第六從複中出單假。非二假說有為俗。非不二假說無為真也。第七從複假入單中假二不名有。假不二不名無。從二不二入非有非無也。第八從單中出複假。非有假說二為俗。非無假說不二為真也。第三就二諦論單複。複有二。一正明單複義。二論出入義。正明複有兩。一者俗單複。二者真單複也。假有是俗單。假無是真單也。複假者。假有假不有是俗諦複。假無假不無是真諦複。非有為中道。是俗諦單中。非無為中道。是真諦單中。非有非不有。是俗諦複中。非無非不無。是真諦複中也。第二明互出入有三。一明俗二明真三明交絡。先約世諦明有八句。第一從俗諦單假入俗諦單中。假有不名有。即從有入非有也。第二從俗諦單中出俗單假。假非有說為有也。第三從俗複假入俗複中。假有假不有。非有非不有也。第四從俗諦複中出俗諦複假。雲非有非不有假說有非有也。第五從俗諦單假入複中。假有非有。假有非不有也。第六從俗諦複中出單假。非有非不有說為一假有也。第七從俗諦複假入單中。假有不有入於非有也。第八從俗諦單中出複假。非有假說有不有也。第二就真諦辨亦有八句。第一從真諦單假入單中。假無不名無也。第二從真諦單中出單假。非無假說無也。第三從真諦複假入複中。雲假無假不無。非無非不無也。第四從真諦複中出複假。雲非無非不無。假說無不無也。第五從真諦單假入複中。假無非無。假無非不無也。第六從真諦複中出單假。雲非無非不無假說為無也。第七從真諦複假入單中。雲假無假不無入一非無也。第八從真諦單中出複假。雲非無假說無不無也。第三約二諦交絡。明出入有十二句。第一從俗諦單假入真諦單中。雲假有不名無。壞有入非無也。第二從真諦單中出俗諦單假。雲非無不乖有。非無假說有也。第三從真諦單假入俗諦單中。雲假無不名有。壞無入非有也。第四從俗諦單中出真諦單假。雲非有不乖無。非有假說無也。第五從俗諦複假入真諦複中。雲假有不有入非無非不無也。第六從真諦複中出俗諦複假。雲非無非不無假說有不有也。第七從真諦複假入俗諦複中。雲假無假不無。非有非不有也。第八從俗諦複中出真諦複假。雲非有非不有假說無不無。第九從真諦單假入俗諦複中。雲假無不名有。亦不名不有。即是非有非不有也。第十從俗諦複中出真諦單假。雲非有非不有假說為無也。第十一從俗諦單假入真諦複中。雲假有不名無。亦不名不無。則是非無非不無也。第十二從真諦複中出俗諦單假。雲非無非不無假說為有也。
第六料簡不有有也。若了單複諸句。則解不有有義。若不了單複。不有有亦難解。故須廣辨也。此意望兩大經宗明之。一經無所有為宗。故經雲。正法寶城善有。一經有所無為宗。故大品第三卷相行品雲。身子白佛雲。諸法實相雲何。佛言。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也。不有有若相對而解釋。有十六意也。第一不有有者。明其道非有非無。而結為有故言不有有也。然隻結正道為有。不論其用。體無二相故。若結為有。不得結為無。結為無不得結為有。此是結獨義。隻道非有複非無。非是有而結為有故。言不有有也。約不無無類然也。第二不有有。就假上明之。三假有是不有有也。他假有是有故有。今假有是不有有也。第三不有有者。道非有非無。而側出有一用故言不有有。然道非有非無。而起用應雙起。而但起一用故言側出也。不無無亦然也。第四不有有者。明用假有非是有。故言不有。結用歸體。體是有故。今言不有有也。此異前約體上言不有有。亦異第三體不有是有而起一有用。此但以不特名用。用不是有而體是有故。言不有有也。不無無類之。第五不有有者。為破有執故。執者謂有是有。不知不有為有故。今破者。明有非有故有乃是不有有。此是以有破有。但能破是不有有。所破是有有也。約不無無類也。第六不有有者。為破無執執法是無。今以不有有破之。若以有有破無。此乃是敵義。故執不去。今以不有有破無。無而得去。故言不有有也。不無無亦爾也。第七不有有者。破一切有。若有有若不有有。皆以不特不之。故言不有。而起一切有用。若有有若不有有為用故。合言不有有也。不無無亦類也。以不特不一切無故言不無。而起一切無為用故。合不無無也。第八不有有者。重進明義。明不有則不一切有一切無。合空故言不有。而起一切有一切無為用故。合言不有有。不無無亦爾也。不無以不於一切有無故言不無。而起一切有無故言不無無。然起一切有無用。此用應是有。何得言是無。然今望本為言。此有無起不有無故此有無。故是無也。又從他所起皆無體故是無也。第九不有有者。橫門明義。不有自有。以無為有故言不有有。然以無為有故。是以不有為有。故言不有有。不無無亦類也。以有為無故言不無無也。第十不有有者。隻以不特不此有有之故言不有有。異前合用不有有破有有。
亦異前以不特一切有合無。以起一切有無故言不有有。今但單用一不特。不此有有之執。令盡而不令起故言不有有也。不無無亦爾也。第十一不有有者。合明具八意。何者為八意。一不有有屬非有。一不有有屬非無。一不有有屬非亦有亦無。一不有有屬非非有非非無。一不有有屬有。一不有有屬無。一不有有屬亦有亦無。一不有有屬非有非無。何者初言不有有。豈可是有。非是有故屬非有也。第二不有有不是無故屬非無。第三不有有既不是有無故。不屬亦有亦無。故言屬非亦有亦無。第四不有有不屬非有無。故言屬非非有非非無。然不有有乃當屬有無二句。豈是非有無。故言非非有非非無也。第五不有有屬有者。以不有為有。豈不是有耶。第六不有有屬無者。隻以不有為有。此望本故是無也。第七不有有屬亦有亦無者。既雙明不有有。豈不是亦有亦無耶。第八不有有屬非有非無者。不有有不名有。不有有不名無。故名非有非無。故此一章門中合明八意。正為八意相次第故。不煩離明。而前十章不可合說。故離辨也。不無無亦如是也。第十二明不有有兼用者。不有有故離斷過。何者。若不有不複有可是斷。而今不有有故離斷過。亦離常過者。若以有為有可是常過。而今隻不有為有。故離常過。如是一異有無是非即離等過皆勉也。不無無亦爾也。第十三不有有若攝諸法者。不有有攝得因得果一切法等故。言不有有也。不無無亦然也。第十四不有有類諸法者。不有有既具上十意八意及相益相攝等。不因因不果果。如是不常常不生生等。雖一法皆具上意。故可謂。是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如是展轉生非實智者。即無所畏也。第十五不有有得失意者。如經試問。答言諸法不有有即為得。即具五義。一得不二義。二得不自假名義。三得相待義。四得無所得空義。五得中道義也。若答者言諸法是有為有者。即失五義故。不有有判道非道義也。不無無亦類也。第十六不有有離門明義者。向合言不有有。今有時複須單言不有。有時應須單言有也。今此中單言不有者。此為欲明有義。何者。我以不不此有。不以不此無故。不有得是有也。
若以不不於無。可令是無。而今以不不有故。隻不有是有。事如小乘明義。色即是好。不可此色非好也。故得不有是有義。得此義故。聞破不畏。得訶不嗔等也。次得言有反成破有義。何者。我本破有故言有。如世人不耐惡而言惡。此惡之言。豈不令除此惡。今有亦然。我不耐此有故言有。豈不破此耶。又直言有。不說有因緣故。是破有義。單言無亦然。次單言有則是中道。不得言有非方是中道也。何者。直言有。此非是非有亦是有有。此有既非是是有複非非有。豈非是中道乎。又有上自有是非。我直言有不言其是。複不言非。故此有即離是非。故是中道。若有雖離是非。而有此有故非中道者。汝中道雖離有無而有此中故得是中道者。何妨我有離是非故得是中道耶。且自我直言有亦不言有此有。知無此有故言是中道。單無亦然。次單明有具足一切諸法。何者。此有是無所有故。若有所無即失一切法。今是無所有名有。故具足一切法也。單言無亦然。但是無所得故言無。此無豈不具足一切法耶。次釋性空意者。然有無所以得有諸法。意無礙者正由有性空故爾。今須釋性空。亦是多意。但辨八意也。一者明本性是空。但遇緣故有。有止還本性。故言性空也。二者明本性是空。而末是假有。如是意故性空也。三者本性常空。無有不空時故言性空也。四者明隻因緣諸法是空故。言性空也。五者破性有得此空故。言性空也。六者破無性法。此法明止空有性故。言性空也。七者明無所有法性是空故。言性空也。八者有所無法性空故。言性空也。今略明八意異相。而大意無異。但是一性空。如是諸法性空隨義便用。用一即度之須得意。如空中織羅紋也。性空既爾。畢竟亦然。次明因性空辨得失待不待義也。失此性空故失。失不待得。得性空故為得。得即待失。何者正為得失反故。失既失得。故失不待得。得者得於失。故得待失。此分際義也。第一須得意。最急事也。如中道絕假故不待假。假不絕故假待中也。次辨斂開意。然得失由斂開故須釋也。但斂開自有橫豎。判自有二望取也。橫開為能。豎即斂。菩薩習行諸行。望道即是自行是斂。若望眾生。即是化他亦是能。但不化他時。是化他。隻自行即是化他。如是不有有。有病藥相治去留成壞理內外有得無得反順等種種用。不可具列也。大意如此也。問既有不有有多種勢者。有不有亦多種勢不。答亦得。假有還結有不有也。又假有不有表理結體也。餘例可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