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布施品(1 / 1)

複次善男子。若成就十輪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悉舍離。勝於一切聲聞辟支佛人。亦能為彼二乘而作福田。何等為十。常行布施。所謂飲食衣服象馬輦輿。乃至己身手足頭目髓腦耳鼻皮骨血肉一一皆舍。若行施時不著軀命。亦不為己求世間法出世間樂。恒念度脫一切眾生。修大慈悲巧方便智。如是心施於諸眾生。為令一切皆得安樂故施。為滅一切眾生結使故施。不受後有故施。不粗心故施。無嫉妒故施。乃至最下乞人亦如是施。不為受報故施。不求聲聞辟支佛故施。求一切種智故施。乃至一人亦常如是修行於施。是名菩薩摩訶薩心施。成就初輪莊嚴法施

如是菩薩從初發心。能為一切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應當守護恭敬供養。何以故。一切聲聞辟支佛。為斷己身三惡趣貧。但自饒益而不為他修行布施。菩薩摩訶薩為斷一切眾生苦惱。以大慈悲哀湣心施。是故能為聲聞辟支佛而作福田。不為於己而求果報。唯為最上第一樂故常行於施。終不染著人天生死五欲樂故修行於施。而為利益一切眾生不念自身所受善惡修行於施。為斷一切眾生苦報修行於施。菩薩能如是行檀波羅蜜故。堪任為聲聞辟支佛福田。若不染著世間五欲。而為具足大慈大悲能如是施。名為菩薩摩訶薩。亦名聲聞辟支佛福田。假設修行無量布施。若不斷於世間五欲不名為施。亦不名菩薩。不能與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不為賢聖所印。是故應斷五欲無染著施。若染五欲則不名菩薩。亦非福田。如斯施者不能滅於煩惱少分。何況能除一切結習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曰

成就於施輪  智者清淨心

盡離於五欲  令眾得妙樂

乃至施少分  皆為除眾苦

不令受少果  應獲上福田

雖複種種施  而不離五欲

此施非聖印  不墮決定聚

舍欲而行施  施微而報重

聲聞辟支佛  俱以為福田

是故應離欲  常得清淨施

安樂諸眾生  是名真福田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施輪。若能成就十種法施輪者。速疾得日光三昧。能為一切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何等為十。所謂依止佛法。依止聲聞法。依止辟支佛法。依止摩訶衍法。依止世間出世間法。依止有漏無漏法。尊重恭敬一切聽受。隨順受持為他廣說

若為聲聞人說。應四諦法究竟涅槃。而無嫉妒憍慢之心。不為利養一切名稱。亦不自舉亦不輕他。恒為一切發大慈悲分別演說。不為說辟支佛法及與大乘

若為辟支佛人說。應十二因緣法。離老病死得盡苦際。都不為說聲聞小乘菩薩等法

若為大乘人說。應六波羅蜜。具足諸行證無上道。亦不為說聲聞辟支佛法。但隨諸眾生所應修行而為說之。於諸如來所演言教。乃至一句一偈。恭敬尊重終不誹謗。亦不隱沒而作障礙。於說法人作世尊想。於聽法者作病人想。於正法中作妙藥想。棄舍五欲。為欲說法心常平等而不取相。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法施輪也

若菩薩成就如是十種法施輪者。便速疾得日光三昧。能為一切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常為一切守護供養。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智者修法施  演說於三乘

不堪法器者  終不令謗法

聲聞及緣覺  多人而修習

辟支佛利智  教令入大乘

但為成法器  非法不妄說

隨諸根利鈍  漸教令升進

於法常恭敬  信受不誹謗

有能說法者  供養如世尊

聽法諸眾生  令滅於煩惱

不貪著名譽  利養而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