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二十歲以後,激發你無限潛能的13堂陽光思維課(1 / 3)

成功必然來自於人們的正確思維。正確的思維能夠升華生命的意義、收獲理想的果實、享受智慧的快樂。在很大程度上,正確的思維就是成功的基礎。

思維改變人生,它能激發你無限的潛能。有了積極的思維,也許不能保證事事成功,但它肯定會帶你一步步走向成功。所以說,積極的思維是打開事業瓶頸的鑰匙,是心靈健康的營養劑。

最簡單的成功思維——正麵思維

人和動物、植物的區別就在於人具有思維,人具有自我意識,可以對自己的內心想法進行審查、反思和甄別。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說過,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發現就是人們可以通過改變思維方式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用積極的思想對待事物,也可以用消極的思想對待事物。除非身體機能出現紊亂,否則我們都可以自主地選擇用正麵還是負麵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大腦是個出色的過濾器,但很多年輕人卻不會使用它。阿蘭·彼得森在《更好的家庭》一書中說道:“消極思潮正影響著我們所有的人,人天生就容易受到消極思想的影響。”在實際工作中人們會發現,團隊中如果有一個人講了喪氣話,就有可能降低整個團隊的士氣。理論研究也表明,真誠的讚揚令人精神百倍,幹勁十足。可以說,正麵思維是成功的源頭,哪裏有成功,哪裏就有正麵思維。

正麵思維會確保人以積極、主動、樂觀的態度去思考和行動,促使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轉化。正麵思維使人在逆境中更加堅強,在順境中脫穎而出。它的本質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挖掘潛力,體現人的創造性和價值。

的確,有什麼樣的念頭,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比爾·蓋茨說:“人和人之間的區別,主要是脖子以上的區別。”根據生物學家的實驗數據,一般人的大腦在智能方麵並沒有多大的區別,那麼人和人的命運為什麼不同呢?那是因為使用大腦的方式不同。正麵思維是一種使用方式,負麵思維也是一種使用方式。美國詩人蘭斯頓·休斯說:“兩個關在監獄裏的人通過欄杆看外麵,一個看到的是泥土,另一個看到的是繁星。”看到繁星的人,目光朝上,希望有所作為,是個正麵的人;看到泥土的人,目光朝下,自暴自棄,是個負麵的人。

那麼,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應該怎樣培養自己的正麵思維呢?

第一是看到自己的正麵。看到自己的正麵,明白自己的優勢和潛力,就不會知難而退,輕言放棄,而是敢作敢為,奮鬥到底。

有兩個少年不期而遇,兩人邊走邊聊。

其中一位少年甲說:“最近家裏逼著我學鋼琴,可我怎麼都彈不好,真是煩!”

另一位少年乙詫異地說:“鋼琴有什麼難學的?我從五歲開始彈,現在越彈越溜。倒是我們家裏人老逼著我寫詩,好討厭啊。”

少年甲一聽樂了,從背著的挎包裏拿出一遝稿紙:“我就愛寫詩,喏,這都是,要不你拿回家交差去。”

原來,這個不愛學琴的就是後來的大詩人歌德,不愛寫詩的則是莫紮特。

故事講完了,道理也就出來了,那就是,人,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做自己想做的事,正是看清楚了自己,明白了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隻有做符合自己優勢的事情,才能心甘情願地對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第二是要看到別人的正麵。看到同事的正麵,就會見賢思齊,加強團隊合作意識,把蛋糕做大;看到上司的正麵,就會跟上司合作好,上下相得,如魚得水;看到下屬的正麵,就會用其所長,調動其積極性,實現多方的共贏。如果彼此看不上,互相傾軋,爾虞我詐,結果誰都不會獲得好處。

第三是要看到處境的正麵。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所以,我們要睜開眼睛看世界,撥開雲霧看青天。如果我們能看到處境的正麵,就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反敗為勝。

二十歲左右的安德魯·卡內基當年進入匹茲堡鐵路公司沒多久,很希望能做電報員,但苦於沒有機會。

一天早晨,他剛進辦公室,就聽見呼叫匹茲堡的信號特別強烈。憑著直覺,他認為有人迫切希望聯係。但電報員不在,他雖然從來沒有操作過電報機,但還是大著膽子作出應答,讓紙帶走了起來。

信號來自費城,要立刻給匹茲堡發一個通知,問能否接收。他回答說,如果能慢一點兒發,他可以試著收報。結果,他成功地收到了信息,上司幹脆讓他做了電報員。

卡內基並沒有作出多大的實際貢獻,他所做的幾乎每個職員都能做,但他主動去承擔責任的意識卻是許多員工沒有的。如果卡內基墨守成規,不管不問,也沒有人會責備他。但是他積極主動去工作,保持通信暢通,解決了出現的問題,別人對他的看法就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正因為主動承擔了任務,才使他從一群資格比他老的職員中脫穎而出。

正麵思維是個無窮無盡的話題。卡爾·巴德有句名言:“雖然時光不會倒流,無人能夠從頭再來,但人人都可以從現在做起,開創全新的未來。”願正麵思維能點石成金,幫助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奔向成功的征途中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發現自我、實現自我。

逆境之中也從容

挫折、逆境和磨難是人生的必修課。逆境能夠使人意誌堅強,能力增加,才幹增長,正是磨煉人的機會。隻有禁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強者。所以,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不要害怕逆境,在逆境之中也要保持從容,這樣的你,一定能收獲成功。

麥吉對他遭遇的第一次意外已全無記憶。他隻記得那是十月的一個晚上,麥吉當時22歲,剛從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畢業。他聰明英俊,人緣很好,正是意氣風發的好時光。當那輛18噸重的車從第五大道第34街駛出來時,麥吉根本就沒看見。他記得的一件事,就是醒來時自己身在加護病房,左小腿已經截去。

其後8年,麥吉全力以赴,要把自己鍛煉成全世界最優秀的獨腿人。

失去左腿後不到1年,他開始練習跑步,不久便常去參加十公裏賽跑。隨後又參加紐約馬拉鬆賽和波士頓馬拉鬆賽,打破了傷殘人士組的紀錄,成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獨腿長跑運動員。接著,他進軍三項全能。那是一項極其艱難的運動,要一口氣遊泳385千米、騎腳踏車180千米、跑42千米的馬拉鬆。這對隻有一條腿的麥吉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1993年6月的一個下午,麥吉在南加州的三項全能運動比賽中,騎著腳踏車以時速56千米疾馳,帶領一大群選手穿過米申別荷鎮,群眾夾道歡呼。突然間,麥吉聽到一陣尖叫聲。他扭過頭,隻見一輛黑色小貨車朝他直衝過來。

當時,比賽場地的周圍馬路已經封鎖,幾個並未封鎖的一字路口也有警察把守,沒人知道是什麼緣故,竟讓這輛小貨車闖了進來。麥吉對於這次挨撞可記得一清二楚。他記得群眾的尖叫,記得自己的身體飛越馬路,一頭撞在電燈柱上,頸椎“啪”地折斷。他還記得自己被抬上救護車,隨後他昏了過去。

麥吉接受緊急脊椎手術後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重傷病房,一動也不能動。他清楚地記得周圍的護士個個都流著眼淚,說:“我們很難過。”麥吉的四肢癱瘓了,他才30歲。麥吉的四肢都因頸椎折斷而失去了功能,但仍保存少量的神經活動,使他能稍微動一動。坐在輪椅上,身子可以前傾,雙手能做一些簡單的動作,雙腿有時能抬起兩三厘米。

兩個月後,麥吉被轉送到科羅拉多州一家康複中心。在他那層樓裏,他發覺原來有那麼多人和他命運相同。眼前的處境也並不陌生,傷殘、疼痛、失去活動能力、耐心鍛煉——所有這些他都經曆過。

於是,他頑強不屈、永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又回來了。他對自己說:“你是過來人,知道該怎樣做。你要拚命鍛煉,不怕苦,不氣餒,一定要離開這鬼地方。”之後幾個月,麥吉再度變得鬥誌昂揚,速度之快,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脖子折斷之後僅僅6個月,他便重返社會,開始獨立生活。

他在一次三項全能運動員大會上,以《堅忍不拔和人類精神力量》為題,發表了一篇激動人心的演說。他試著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己遇到的問題:“也許我的遭遇並非壞事,而是上天給我的美妙賞賜,讓我有機會真正了解自己。”

麥吉經曆了我們常人無法經曆的一切,但他依然在逆境中微笑,努力奮鬥,他的經曆告訴我們,不管你遇到了多麼大的挫折,積極的思維都能讓你找到希望。

美國副總統威爾遜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裏。當他還在搖籃裏時,貧窮就已經露出了猙獰的麵孔。他深深地記得,當他向母親要一片麵包而她手中什麼也沒有時是什麼樣的滋味。他在十歲時就離開了家,當了11年的學徒工,每年僅可以接受一個月的學校教育。從出生一直到21歲那年為止,他從來沒有在生活必需之外花過1個美元,每個美分都是經過精心計算的。

就是在這樣的窮苦困境中,威爾遜先生下定決心,決不讓任何一個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溜走。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深刻地理解閑暇時光的價值,他像抓住黃金一樣緊緊地抓住了零星的時間,不讓一分一秒從指縫間溜走。

在他21歲之前,他已經設法讀了1000本好書。對一個農場裏的孩子來說,這是多麼艱巨的任務啊。在離開農場之後,他徒步到100英裏之外的馬薩諸塞州的內蒂克去學習皮匠手藝。他風塵仆仆地經過了波士頓,在那裏他可以看見邦克希爾紀念碑和其他曆史名勝。整個旅行隻花費了他1美元6美分。然而,一年之後,他已經在內蒂克的一個辯論俱樂部脫穎而出,成為其中的佼佼者了。後來,他在馬薩諸塞州的議會發表了著名的反對奴隸製度的演說,時間相距不到8年。12年之後,他與著名的查爾斯·薩姆納平起平坐,進入了國會。

對於威爾遜來說,生活的困苦和艱辛並沒有阻擋自己去控製命運,他把每一種逆境都當成成功的階梯,一步步地向成功邁進。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要記住,不論遇到何種困難的狀況,都要充滿希望,在逆境中保持從容。

挑戰就是機會,是機會就要把握

每個人都在努力追求人生的目標,大多數人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是無法麵對困難。美國哈佛大學著名行為學家皮魯克斯博士說過:“‘拚’是一個人能否戰勝失敗的關鍵。”是的,挑戰就是機會,隻有不斷去挑戰自我,那麼不管前方有多大的困難,你都可以輕鬆去麵對。

可以說,人生充滿了挑戰,而每一個挑戰都是一次機遇。要勝利,要成功,我們一次失敗了,就要再來一次,跌倒了就從原地爬起來,繼續麵對挑戰。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最終實現理想。

一家著名的運動鞋廠派兩個正在試用的員工去非洲的某個部落推銷他們的新產品。如果這次推銷成功,他們就會被正式錄用。兩個人都接受了這次挑戰,因為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是他們共同的理想。

甲來到這裏後,看見人們都赤著腳,很是奇怪。他找到一位婦女介紹他們的產品,婦女不屑一顧地說:“真好笑,我們這裏的人從來不穿鞋。別費力氣了!”甲聽後,非常失望,趕忙打電話給公司總部,說這裏的人根本不穿鞋,無法開拓市場。然後,甲就離開了這裏。

乙來到這裏後,麵對同樣的問題,他並沒有打退堂鼓,他想,這裏以前沒有人穿鞋,並不代表他們以後不穿鞋,如果能說服他們,那麼市場將會無法估量。

於是,在遭到同樣的嘲弄之後,乙對一位婦女說:“你先穿上這雙鞋試試,走幾步,看看是不是比不穿鞋要舒服一些呢?”

婦女照著他的意思做了,感覺確實舒服了很多。

有了這一次成功的嚐試後,乙得到總部的支持,在這個地方舉行了一次營銷活動。他找來兩批人,第一批人穿上他們的鞋子,第二批人不穿他們的鞋子,然後讓兩批人進行登山比賽。

結果可想而知,第一批人由於穿了鞋子無所畏懼,很快就登上了山頂。第二批人由於老是擔心腳下的荊棘戳到他們的腳,所以登得很慢。接下來,他們又進行了跑步和競走比賽,都是穿了鞋子的這一批人取得了勝利。由於事先邀請了媒體來報道,這個地方的人一下子都知道了穿鞋子的好處,從總部運過來的第一批貨很快被當地人搶購一空。

甲回到總部後,被公司辭掉,而乙因為不懼挑戰,成功地開拓了新的市場,不但被正式錄用了,還升了職。

由此可見,挑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麵對挑戰的勇氣。命運不是天注定的,沒有人敢斷言你的成敗,關鍵看你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去迎接挑戰。如果連這點兒勇氣都沒有的話,這就已經證明了你的失敗。

公亓錚,2000年畢業於山東省萊蕪市職業中專,先在一家中日合資企業工作,後來自己辦起了公司。

1998年,公亓錚初中畢業。看到很多同齡人通過職業教育紛紛走上工作崗位,公亓錚便毅然在職業學校報了名,選擇了企業管理專業。

“當時的我稚氣未脫,我想將來當個小老板,做個女強人,這才符合自己的個性。”

在學校,她學到了紮實的專業知識,學到了待人處世的經驗,更悟到了這樣一個道理:機遇永遠屬於敢於迎接挑戰的人。

學習時光轉瞬即逝。2000年,亓錚被濟南一家通訊電子有限公司錄用,這是一家中日合資企業,主要是組裝計算機電子元件,月工資800元,外加加班費,待遇還算不錯。她工作很賣力,多次被評為技術能手和生產標兵。但她心裏始終裝著更高的追求。

一年以後,她離開了這家公司,開始自己創業。靠著自己的交際能力,在做過廣告、開過服裝店之後,經朋友推薦,她成為深圳惟冠電腦公司在濟南的代理商。

當老板是她的夢想,作為代理商,她常被邀請參加代理商會,她很珍惜這種學習機會,每次她都能學到許多新東西。作為分公司經理,她的主要任務是跑客戶,靠著誠信,她贏得了不少回頭客。

為推銷家庭電腦,她經常到用戶家中宣傳,往往會被人誤解,甚至被當做賊一樣罵出來。這時她真想大哭一場,但想起自己的理想,她就沒有受不了的苦。她擦幹眼淚,再去敲第二家的門。

就這樣,靠著敢於挑戰、吃苦耐勞的精神,她實現了年營業額超過1000萬,創利100萬的佳績,受到公司總部的嘉獎。

可以說,公亓錚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勇氣和不折不撓的精神。

的確,困難不是能逃避得掉的,成功也不是等出來的,霍金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年輕的他患了絕症,但他沒有氣餒,而是以堅強的意誌征服了科學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逃避不是結局,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隻有敢於迎接挑戰,勇於拚搏,才能開創自己的天地,實現自己的理想。

學會逆向思考,成功者和別人想的不一樣

逆向思維是指人舍我取、人取我予的方法,逆向思考能夠給人帶來機會。細心觀察那些成功者,你就會發現,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其他人不一樣,他們都具有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是人們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逆向思維也叫求異思維,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敢於“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麵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相反麵深入地進行探索,以樹立新思想,創立新形象。

美國的馬克·歐·哈羅德森是一個商業奇才,他寫過幾本暢銷書,介紹賺錢致富的手段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哈羅德森是從房地產行業起家的,4年中賺了100萬元,實現了他自己製定的初級目標。他在書中透露了一個快速致富的秘訣,那就是逆向思維法。即當一般人對某種經濟活動蜂擁而上時,趕快撒手撤離,而當多數人認為某種經濟活動毫無利益可圖、避之唯恐不及之時,則應積極研究,也許這正是難得的機遇,需要大膽地從事之。

60年代中期,當時在福特一個分公司任副總經理的艾科卡正在尋求方法以提高公司業績。他認定,達到該目的的靈丹妙藥在於推出一款設計大膽、能引起大眾廣泛興趣的新型小汽車。

顧客是提高業績的關鍵所在。明白了這一點後,他便開始繪製戰略藍圖。以下是艾科卡如何從顧客著手,反向推回到設計一種新車的步驟:

顧客買車的唯一途徑是試車。要讓潛在顧客試車,就必須把車放進汽車交易商的展室中。吸引交易商的辦法是對新車進行大規模、富有吸引力的商業推廣,使交易商本人對新車型熱情高漲。說得實際點,他必須在營銷活動開始前做好小汽車,送進交易商的展車室。為達到這一目的,他需要得到公司市場營銷和生產部門百分之百的支持。同時,他也意識到生產汽車模型所需的廠商、人力、設備及原材料都得由公司的高級行政人員來決定。

艾科卡一個不漏地確定了為達到目標必須征求意見的人員名單後,就將整個過程倒過來,從頭向前推進。

幾個月後,艾科卡的新型車從流水線上生產出來了,並在60年代風行一時。它的成功也使艾科卡在福特公司一躍成為整個小汽車和卡車集團的副總裁。

逆向思維之所以可以帶給人機會,就在於它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我們知道,一種物品的供給,或者對一種物品的需求總不會是無限的。如果供給看起來似乎源源不絕,不能窮盡之時,往往預示著它將要匱乏;如果供給充裕,價格低廉,人人急欲脫手,那麼當它來源耗盡,市場短缺時,價格勢必暴漲。所以,在人們都追求時拋出去,人們都冷落時購進來,以一倍之本而獲數倍之利,常常是可以辦到的。

幾年前,全國各大飯店紛紛推出“最低消費”這一經營指數,這無形中拒絕了一部分消費者。一家廣州飯店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最高消費”的創意,也就是說進這家飯店的顧客平均每人消費不得超過一百元。

該飯店老板懂得,精彩的策劃絕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另辟新徑,做到人無我有,顯示出自己獨特的經營個性。而且,當時激烈的競爭,使一些飯店都錯誤地擠向了豪華宴和黃金宴的小道上,但有錢的暴富者畢竟有限,因此繼續擺闊氣的風險性極大。再從社會輿論上看,新聞媒體也越來越多地譴責豪華消費,大有封殺之勢。所以該創意一出,立刻贏得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飯店不僅收入大大增加,還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逆向思維也是成功的一種方式。其實,對於某些問題,尤其是一些特殊問題,從結論往回推,倒過來思考,從求解回到已知條件,反過去想或許會使問題簡單化,使解決它變得輕而易舉。

沙克退休後,在學校附近買了一間房子。住下的前幾個星期還很安靜,不久後,有三個年輕人開始在附近踢垃圾筒鬧著玩兒。老人受不了這些噪音,便出去跟年輕人談判。

“你們玩得真開心,”他說,“我喜歡看你們玩得這樣高興。如果你們每天都來踢垃圾筒,我將每天給你們每人一塊錢。”三個年輕人很高興,更加賣力地表演“足下工夫”。

不料三天後,老人憂愁地說:“通貨膨脹減少了我的收入,從明天起,隻能給你們每人五毛錢了。”年輕人顯得不大開心,但還是接受了老人的條件。他們每天繼續去踢垃圾筒。

一周後,老人又對他們說:“最近我沒有收到養老金支票,對不起,每天隻能給你們兩毛錢了。”

“兩毛錢?”一個年輕人臉色發青:“我們才不會為了區區兩毛錢在這裏表演呢,不幹了!”

從此以後,老人又過上了安靜的日子。

逆向思考時,你往往能從中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一步步邁向成功。二十幾歲的你何不開始試試逆向思考的魔力呢?

多角度思考,不要在得到一個答案時就止步

猶太人有這樣的思維習慣,倘若有一個人說出了一種觀點,那另一個人必須反對他,因為一個人的意見一定是不客觀的。所以,當兩個猶太人在一起的時候,就至少會有三種觀點,而三個猶太人在一起的時候,就至少會有四種觀點,這樣,他們才覺得是比較全麵的觀點。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生活中也應該學習猶太人多角度思考的習慣,不要在得到一個答案時就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