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做會說話的男人 要知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二十幾歲的男人,處世經驗尚少,有時說話不看對象,常常讓別人無法理解自己的本意,從而在無形之中與別人拉開了距離。反之,了解了對方的情況,並依據其情況,尋找與之相適應的話題和談話內容,雙方就會談得比較投機。對方會覺得你是一個極具親和力的人,從而願意與你相處。
1.看對方的身份、地位說話
與上司說話,或是探討工作,我們應該盡量向上司多請教工作方法,多討教辦事經驗,這樣他會覺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在辦事過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裝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後主動去問上司:“關於這事,我不太了解,應該如何辦?”或“這件事依我看來這樣做比較好,不知局長有何高見?”
上司一定會很高興地說:“嗯,就照這樣做!”或“這個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體這樣就好了!”如此一來,我們不但會減少錯誤,上司也會感覺到自身的價值,而有了他的幫助和支持,後麵的事情就好辦多了。
2.針對對方的特點說話
和人交談要看對方的身份、地位,還要看對方的性格特點,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說話方式,這樣才有利於解決問題。
中國春秋時期的縱橫家鬼穀子先生指出:“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辯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豪,與貧者言依於利,與卑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意思是說:與聰明的人說話,須憑見聞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須憑辨析能力;與雄辯的人說話,要切中要害;與地位高的人說話,態度要軒昂;與有錢的人說話,言辭要豪爽;與窮人說話,要動之以利;與地位低的人說話,要謙遜有禮;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要怯懦;與愚笨的人說話,可以鋒芒畢露。
3.摸準別人的心理說話
東晉時,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當時,貴族們喜歡品評人物,有人問大將軍桓溫:“你覺得某某人怎樣?”桓溫剛要評論,又停下來看了看這個人,然後對他說:“你這個人喜歡傳閑話,還是不告訴你為好。”
“言多必失”是說如果一個人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話,說多了,話裏就自然而然地會暴露出許多問題。而且,你說的話多了,其中自然會涉及其他人。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對方若不是自己熟悉的人,你就暢所欲言,痛快一時,但對方的反應會如何呢?你說的話,是屬於你自己的事,對方願意聽嗎?彼此關係很淺,你與之深談,顯得你沒有修養;你說的話,若是關於對方的,你不是他的諍友,不配與他深談,忠言逆耳,顯出你的冒昧。話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
不要“心裏藏不住事”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裏,都有一片私人領域,在這裏我們埋藏了許多心事。心事是自己的秘密,隻可留給自己,千萬不要隨便說出口,也許它會成為別人要挾你的把柄。到最後,追悔莫及。
很多人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心裏藏不住事,有一點點喜怒哀樂之事,總想找個人談談。更有甚者,不分時間、對象、場合,見什麼人都把心事往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