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善陳光標58(1 / 3)

1劫富濟貧:大學高額招收富家子 4支持青年創業就是最大的慈善

2010年10月17日,在合肥,陳光標為首屆安徽青年創業大賽總決賽擔任評委。在受邀擔任安徽省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顧問和這一活動的評委時,陳光標說:“國家對青年創業非常重視,舉辦這樣的活動非常有意義。要通過對創業榜樣的宣傳,號召更多的青年向他們學習、讓更多的青年參與到創業的隊伍中來。80後和90後的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要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確定了就要堅持做下去。作為安徽的青年,要把徽商的誠實守信、樂善好施等精神傳承下去。”首屆安徽青年創業大賽,由共青團安徽省委、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等6家單位聯合舉辦的。大賽自5月啟動以來,安徽全省近千名青年參加了初賽環節的比拚。經層層選拔,88個創業項目進入複賽,20個創業項目進入決賽,6個創業項目晉級總決賽。這個曆時5個多月的比賽,被譽為安徽版“贏在中國”,這也是首屆安徽青年創業大賽。經過初賽、複賽和決賽三輪激烈的角逐,《“羚羊早安”網店創業園》創業項目獲得總冠軍,贏得100萬元的創業扶持資金。來到老家給青年創業大賽當評委,陳光標可不僅僅隻是耍耍嘴皮子,他除了用自己的親身經曆鼓勵青年創業之外,他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鼓勵青年創業。他當場表示,當天參加決賽的6位選手比賽結束後,將銀行卡號發給他,他要給這6位青年每人過萬元的獎勵。陳光標表示:“現在物質大於精神的時代到來了,這樣下去是十分危險的。安徽青年應當繼續發揚吃苦耐勞、樂善好施的徽商精神,民營企業要多關心肯動腦筋、有好項目的優秀青年創業,特別是剛剛起步、資金薄弱的青年創業。”他呼籲,在外省創業的徽商積極幫助安徽有誌於創業的青年,促進安徽的發展。回到家,陳光標的心情可以用兩個字表示:“開心”。陳光標說:“企業支持青年創業也是一種慈善,甚至是一種更有意義的慈善。”陳光標的慈善一直聚焦在他捐贈的超過14億元巨額。而他本人並不止步於此,對於慈善,他有更新的見解。他呼籲一些成功的企業家給剛剛起步的企業一些幫助,大手拉小手,支持年輕人創業。他講道:“我做慈善有一個原則,救急不救窮。接受我幫助的這些創業者絕大多數是80後的年輕人和大學生,很多好的項目和創意苦於沒有資金。我借款是無息的,兩年三年還不上無所謂,甚至不還也沒有關係,隻要我覺得我能幫你把企業做起來,我就會覺得很快樂。”

5富而有德,德富財茂

006年4月12日,在《人民日報》“人民論壇”上,陳光標發表了一篇題為《富而有德,德富財茂》的文章,以他自身的實踐,提出了“資本和道德”的命題。在陳光標看來,“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企業發展的成果,應當成為企業家的價值觀”。現原文內容如下:“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一句名言,讓越來越多的人尋味。而“飲水思源”這一古訓,更體現在許多人的言行中。對於企業家和富人來說,這兩句內涵豐富的語句,從不同的側麵,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回報他人和社會,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責任。在現代意義上,這種回報早已超越“感恩戴德”、“知恩圖報”的層次。一個企業要發展,離不開社會提供的優良環境和支持。另一方麵,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企業越強大,承擔的社會責任就越多。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企業發展的成果,應當成為企業家的價值觀。在現代社會,辦慈善事業是這種回報的重要方式。這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企業家和富人應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而從目前我國企業家和富人投身慈善事業的比重、捐助的數額來看,我們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慈善事業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說,“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扶弱濟貧、助人為樂,作為中華民族傳承的精神財富,也折射出人類社會的道德良知和思想光芒。慈善作為這種智慧的體現形式,是一個社會、民族文明的標誌也是解決社會分配問題,實現社會和諧的一個途徑。從一定意義上說,富人自願通過多種形式捐助和幫扶他人,是一種以道德、愛心為基礎的分配機製,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困難群體及時得到關愛和幫助,也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人間的溫情。投身慈善活動,企業有付出,也有獲得。一個有遠見的企業家,最應關注企業長期獲得利潤的能力。企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能夠在社會上獲得較高的認可和信任,有助於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有助於增強企業的長遠發展能力。李嘉誠說過:“強者特別要學習聆聽弱者無聲的呐喊,沒有憐憫心的強者,不外是個庸俗匹夫。”他的善舉不僅使他一直占據華人慈善家榜首,也有力地支撐著他事業的進步,成為全世界華人首富。從事慈善活動,不應簡單地理解為一次性為慈善機構捐了多少錢,更在於對慈善的一種深切認知和持久責任。江蘇黃埔集團是一家民營企業,規定每年都要從企業淨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納入慈善基金,列出捐贈目標計劃表,專款專用。這種對慈善事業的製度化投入,逐漸在企業中形成了一種慈善文化,也帶動了員工從事慈善事業的積極性。慈善成為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可以為企業帶來長遠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印度一位哲人說:“財富無常而仁德永恒,故一旦有財須及時行善。”對於企業家和富人而言,我們應當樹立一種新的財富觀:為富不仁者恥,樂善好施者榮。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用自己的財富造福更多的人,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樣的財富才是有生命力的,這樣的企業家和富人,才活得更有意義和價值。生活在人們尊敬中的慈善家,比孤獨地占有銀行存折上僵死的數字的守財奴要更榮光、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