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問題切入點
從結果找答案可解決久拖不決的問題
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隻有想不到的
辦法
從結果出發找答案,剛好和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形成互補。如果我們采用這種逆向思維,就不難發現,原來還可以有第二條路去尋找方法。
我們把一個問題看做一個結果,再去尋找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並假設如果采用其他方法,還會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這樣多問幾個為什麼,答案可能就會出來了。
這就是逆向思維的好處。
以前在某企業工作時,我手下有一個生產總監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客戶對產品質量投訴在短時期內激增。
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我讓他必須馬上解決。生產總監覺得要找到問題的原因有些困難,就向我求救。我告訴他從結果找答案的方法,讓他先把客戶退貨的原因找出來,一個個進行分析,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
那位生產總監按照我給他說的方法,把客戶退回來的產品存在的問題一個個找出來,然後召集相關人員討論,很快就將解決方案擬定出來了。我看了他們擬訂的方案,覺得可行,就安排他們實施。過了一個月,客戶投訴的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
其實,隻要細心觀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會發現,所有的問題都存在一個共性: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從結果出發找答案,就是采用倒推的方式,去查找問題所在。有的員工遇到問題無從下手,怎麼也找不到可行的辦法,其實是思維方式受到了限製。你如果對問題感到無從下手,可以采用這種從結果出發找答案的倒推方式,可能很多問題解決得更及時、更到位一些。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得到如下啟示。
第一,先找到切入點。
這個切入點是“客戶退貨的產品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原本是個結果,但從這個結果中,我們能找到解決客戶退貨的方案。
第二,找相關人員幫助解決問題。
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如果遇到棘手的問題,可以向周圍的同事、領導求助,這樣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
這是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從結果出發找答案的案例。
我們再看一個曆史上流傳的從結果出發找答案的故事。
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被龐涓迫害遭受“臏刑”
(古代被挖掉膝蓋骨的一種刑罰),後被救到齊國,在齊國大將田忌手下做謀士。田忌常與齊威王下賭注賽馬,並常輸給齊威王,一直沒有找到解決的方法。
這一次賽馬又要開始了,田忌不甘心再輸銀子,就問孫臏有沒有能贏齊威王的方法。孫臏就采用“從結果出發找答案”的方式,先分析田忌為什麼會輸給齊威王?原來,問題出在田忌的馬上。他的上等馬介於齊威王的上等馬和中等馬之間,中等馬介於齊威王的中等馬和下等馬之間。
也就是說,他的上、中、下三個等級的馬都不如齊威王的好。在賽馬時,他一直采用的是慣性思維方式,用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再用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他每個等級的馬都比齊威王的遜色,這就是他每賭必輸的根本原因。
孫臏打破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建議田忌采用這樣的對策:用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再用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這樣就出現了田忌輸一局贏二局的結果,從而贏了齊威王。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第一,從結果找答案可用來解決久拖不決的問題。
這種逆向思維方式剛好和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起到互補的作用,可以讓員工思考問題的思路更靈活,方法更多樣。
第二,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隻有想不到的方法。
田忌賽馬輸給齊威王這個問題之所以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是因為田忌沒有打破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沒有從結果找答案,所以一直沒有找到新的方法,長期陷入被動局麵。
孫臏打破了傳統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找到了。
由此看來,思考的方式決定能不能得到方法以及所得到方法的優劣,而方法優劣又決定解決問題的效果。當我們采用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想不出好方法時,可以考慮采用從結果找答案的方法,尋找別的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