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依靠團隊的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相互信任是團隊合作的基礎(1 / 2)

妥善處理與同事之間的關係

培養主動做事的習慣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這首膾炙人口的《團結就是力量》,道出了團結的力量之大。不論在什麼時候,個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團隊的力量才是無窮的。

在我國曆史上有這樣兩個備受爭議的人物:項羽和劉邦。

說劉邦厲害的,自然很有道理,因為人家當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而說項羽有能耐的,也很有道理,因為項羽出身名門,又精通十八般武藝,是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一代豪傑。但不管人們如何評論,項羽畢竟是敗給了劉邦。

事實是不容爭辯的,“不以成敗論英雄”也隻是一種保留顏麵的托詞。

我們站在企業管理的角度,簡單分析一下項羽是如何敗給劉邦的。

第一,沒有團隊意識。

項羽雖然是個能征善戰的角色,但其性情過激,不善於團隊合作。每有重大戰事,他必然是親自上陣。劉邦則不然,出謀劃策有張良,治國安邦有蕭何,帶兵打仗有韓信,他隻是統籌而已。所以,盡管項羽是力能扛鼎的一代豪傑,最終還是沒能贏過劉邦的團隊。與一個強大的團隊相比,任何厲害的個人都是微不足道的。

第二,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

項羽是力能扛鼎、能征善戰的豪傑,豪傑人士有一個共性:個人英雄主義。一個帶有強烈個人英雄主義的人,是聽不進不同意見的。這也是團隊合作的大忌。

在單位裏,常有個別員工,自以為能力很強或經驗豐富,在領導和同事麵前有著一種不可一世的優越感。有這樣心態的員工,是難以跟別人合作的。試想,個人的能力再強,能強過氣壓萬夫的一代豪傑項羽嗎?連項羽都敗給了劉邦的團隊,何況我們隻是普通人呢?

第三,太重麵子,隻能伸不能屈。

導致項羽徹底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太愛麵子。宋代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諷刺南宋王朝消極抵抗金兵的詩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從正麵來看,李清照這首詩是褒獎項羽的,說的是他被劉邦的團隊打敗,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江東去,重整旗鼓,以圖東山再起。項羽覺得自己是貴族出身的一代豪傑,卻被平民出身的劉邦打敗,無顏麵對江東父老,於是又回身苦戰。在殺死數百敵人後,他終因體力不支而自刎烏江。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其實正說明了項羽太重麵子,虛榮心使他隻能伸不能屈,這就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和“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回旋餘地。

劉邦則不然,他是一個能屈能伸、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要伸時,他是君臨天下的開國皇帝;要屈時,他能低三下四地向人賠不是、說軟話(這和韓信“受胯下之辱終成人傑”是一個道理)。客觀上說,劉邦這樣的人,才是讓人欽佩的真正的英雄。與劉邦相比,項羽不過是一個頭腦發熱的魯莽武夫而已。

在團隊裏,大家都有自己的個性。團隊裏的每一個成員都要能屈能伸:伸時,要能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工作積極性;屈時,要懂得低調和包容別人、尊重別人,能與別人共存亡。如果一個團隊是和諧的、團結的,迸發出的力量也是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