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力比擁有理論知識更重要
不要墨守成規
我國曆史上的《紙上談兵》、《失街亭》等故事,說的都是空談誤人、誤國的事兒。
《紙上談兵》說的是在戰國時期,著名將領趙奢的兒子趙括,自幼熟讀兵書,善談用兵之道,連身為名將的父親也難不倒他,趙括自認為天下無敵。後來趙奢死了,趙王命趙括帶兵抵抗秦國。誰知趙括隻是紙上談兵,卻不知道變通,結果趙國的40 萬大軍被秦軍擊敗,趙括也被秦軍射死。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能得到這樣一些啟示。
第一,一個隻懂得一點技術就自以為了不起的員工,是不能很好地處理問題,不能擔起大任的。
古代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之說。一個好的員工,技術不是單一的,要一專多能。你對技術懂得越多,對做好工作和解決問題就會越有利。對工作中需要的技術和知識,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隻有這樣,才會讓自己從“空談”的圈子裏跳出來。
第二,理論是離不開實踐的。
如果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那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常常喜歡空談。因為他們缺少實踐經驗,看什麼問題都隻停留在理論層麵上。在單位裏,隻有理論缺乏實踐的員工,往往也是隻尚空談,對解決實際問題幫助不大。
第三,以變應變才能適應現實的發展。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時間在變,環境在變,人、事、物在變,問題發生的類型在變,麵對這種變化,我們就要以變製變,不斷適應新的變化。
變化的前提是什麼?是要讓自己少一些空談,多一些思考,而且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愛思考、勤思考、善思考的員工。
《紙上談兵》的故事告訴我們: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大到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小到一個部門,一名員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的是思考而不是空談。
這裏分享一個愛迪生與他的助手阿普頓的故事。
愛迪生的助手阿普頓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高材生,理論水平很高,有誇誇其談的毛病。而愛迪生是個隻有小學學曆的實幹家。阿普頓對愛迪生有些瞧不上眼。
一次,愛迪生讓阿普頓測算一個梨形燈泡的體積。阿普頓用皮尺左量右算,花了近3 個小時,演算的稿紙寫了幾大張,但結果還是不夠準確。愛迪生來要計算結果時,看阿普頓還沒計算出來,他靈機一動,拿過一個量杯,在裏麵裝了半杯水,告訴阿普頓:“你把那隻燈泡完全放進量杯的水裏,看水在量杯裏的刻度是多少,然後用這個數減去原來水的刻度,就得出燈泡的體積數據了。”阿普頓果然以極快的速度測算出了燈泡的體積。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小瞧隻有小學學曆的愛迪生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第一,學曆高不代表工作能力強。
有的員工在單位自恃學曆甚高,不願意和學曆低而經驗豐富的員工溝通,自己也不願花太多時間思考,結果使工作效果打了折扣。故事中的阿普頓就是一個典型,他自恃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看不起愛迪生,結果,花費近31
了。事實證明,理論知識隻有活學活用,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有效資源。
第二,思考力比擁有理論知識更重要。
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從思考中得來。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高質量的工作;沒有思考,就沒有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所謂“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就是這個道理。思考可以減少盲目性,思考可以讓問題解決得更及時、更有效、更徹底。
第三,隻要多思考,任何問題都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有的員工做事情不善動腦筋,不講究策略,不願意尋找更好的方法。其實,隻要我們多動動腦筋,換一種思考方式,任何問題都能找到更便捷、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第四,不要墨守成規。
一個墨守成規的員工,很難在工作中尋求突破和創新。
我們多數人都是在重複一個習慣了的工作,如果沒有一點突破,沒有一點創新,這樣的工作就會索然無味。一個人整天做一份味同嚼蠟的工作,是沒有什麼激情可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