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電視事業(也是我國的電視事業)誕生於1958年。與世界相比,起步較晚,但在黨和國家的重視下,發展迅速。經過50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在世界上擁有最多的電視台、最多的電視頻道、最多的電視節目、最多的電視機和最多的電視觀眾,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電視超級大國”。北京則是全國電視最發達、最具影響力的地區。
生活在電視時代的北京人,通過熒屏目睹了中國女排的多次奪冠,見證了香港和澳門的回歸,心情也隨著抗震救災、抗擊“非典”、圓夢飛天、喜迎奧運而起伏律動,真正體會到祖國的繁榮、民族的興旺、人民的幸福;感悟到首都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城市的脈搏、百姓的歡樂。
半個世紀以來,北京地區的電視機構從原來1家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發展為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和14家區縣廣播電視中心共17家電視製播單位,以及1050家影視製作公司;從1個電視頻道發展到近50個頻道播出(不包括對外頻道和國內外在京落地頻道);電視欄目從無到有,再發展到近800個電視欄目;電視覆蓋從原來的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最初發射範圍隻有25公裏,發展到北京地區實現了村村通、戶戶通,人口覆蓋率達99.99%,同時,通過衛星覆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港、澳、台地區,以及世界五大洲的大部分地區;電視節目播出也從最初的每天播出兩三個小時,發展到每天播出大約727.7小時。
作為北京電視發展的見證,北京電視台曆經30多年的發展,經曆了建台後8年的艱苦創業、租房辦公的西城區新街口外大街14號“小西天”階段;1988年搬入海澱區皂君廟甲2號“北京電視台教育台”的過渡性台址;1992年搬入海澱區西三環北路3號的北京電視台蘇州街台址;2008年底又搬入朝陽區建國路甲98號的北京電視中心新台址,曆經3次搬遷,已從建台初的不足50人,一個黑白電視頻道,每天播出三四小時節目,發射覆蓋半徑10公裏的全國成立較晚、條件較差的省級電視台,發展為擁有聘任職工5000多人,運用數字高標清技術開辦14個頻道節目(包括2個衛星頻道、1個國際頻道、2個付費頻道,電視國內覆蓋人口達8億以上),辦有147個電視欄目,每天播出260小時,以新聞、文藝、科教、財經、體育、青少、生活、動畫、電視劇等電視節目製播為主業,兼營廣告營銷、動畫片生產、電視劇製作營銷、電視節目營銷、旅遊開發、電視購物、手機電視、網絡電視等業務的國內最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視媒體之一。
新世紀中,電視開始吸收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優點,並與之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數字電視、移動電視、城市樓宇和戶外大屏幕電視、手機電視、3D立體電視、網絡電視、智能電視等新媒體應運而生,電視發展加快了腳步,向著高清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未來的電視將會在吸收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特點、搭載操作係統和電腦軟硬件後,從傳統的單向傳播,實現互動傳播;不但可以看,而且可以用,即在收看更多高質量的電視節目的同時,通過手中的鍵盤,同時進行網絡互動、網絡查詢、網絡通訊、網絡視頻、網上購物、網上繳費、網絡遊戲等活動。手機和電腦也可即時收看或點播電視節目,從事網絡活動。
今天,北京人不但可以看到本地電視台播放的電視節目,還可以收看到上百套國內衛星和有線網絡傳送的電視節目,以及海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電視節目。此外,北京還有上千家電視製作公司製作經營電視節目。雄厚的實力,使北京成為全國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電視節目製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