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電視事業始創於1958年
1925年4月,被譽為“電視之父”的英國科學家約翰·洛吉·貝爾德(1888-1946)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研製,成功裝配了世界第一台電視機,當時人們沒有料到它會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作為家庭和整個世界聯係的紐帶,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社會存在和生活行為。
1935年,德國成功地用電視對柏林奧運會進行了現場直播,那時大多數中國人還沒有“電視”的概念。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倫敦以北的亞曆山大宮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座電視台正式播放電視節目後,法國在1938年、蘇聯在1939年、美國在1941年先後播出電視節目。
盡管受到1939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電視的發展被中斷,但是1945年“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國的電視事業又逐漸恢複和繁榮起來,許多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開辦了電視節目。
1945年到1950年間,美國的電視台從6家增加到104家,電視機由8000台增加到1000多萬台,全國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24%。中國的近鄰日本,1953年建立了電視台。隨後,菲律賓和泰國的電視台也分別在1953年和1955年播出節目。電視開始成為最具活力的媒體。
處於電視蓬勃發展的國際背景下,剛剛完成國民經濟恢複任務的新中國,也開始醞釀開創自己的電視事業。
1953年,中央廣播事業局派遣10名技術人員到捷克斯洛伐克學習電視技術。
1954年,在國務院文教辦公室的一次會議上,文教辦公室副主任錢俊瑞傳達了毛澤東主席關於我國要辦電視和發展對外廣播的指示,這個指示極大地鼓舞了廣電係統的人員。1955年2月,中央廣播事業局經過研究,向國務院呈送了報告,提出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規模電視台的計劃。周恩來總理當月進行了批示:“將此事一並列入文教五年計劃討論。”從此,新中國的電視事業進入了籌備期。
1956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劉少奇聽取了中央廣播事業局的工作彙報,在討論發展電視廣播時,他主張先搞黑白電視,但重點應該是搞彩色電視,因為彩色比黑白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生活。同時他還提出電視發射機和接收機最好也由我國自己生產製造。
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下,1955年秋季,清華大學根據高教部的規劃,聘請蘇聯列寧格勒航空儀表學院教授康斯坦丁·薩普雷金來華講授電視原理,一些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派人前去聽講。清華大學無線電係成立了電視教研組,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電視專業人才。
電視事業籌備期間,主管電視設備生產的國家二機部十局把廣播電視設備的研製生產任務交給了北京廣播器材廠,把研製生產電視接收機的任務交給了國營天津無線電廠承擔。
1956年5月中央廣播事業局派往捷克斯洛伐克學習的技術人員回國,由專攻電視技術的章之儉等人與清華大學無線電係、北京廣播器材廠等單位合作,共同研製黑白電視設備。
1956年初,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日本工業展覽會上,展出了一輛黑白電視轉播車。車上配有切換台、攝像機、音頻設備和一台7吉赫的微波設備,可以將電視信號送到安裝在西直門城樓上的50瓦電視發射機上,進行開路電視廣播。展會期間,北京的一些地方設置了幾台電視接收機,參觀的人群隻要從攝像機前走過,自己的形象就能在電視屏幕上顯現出來,讓參觀的人們第一次感受到電視的魅力。
1956年底,電視設備的研製工作全麵展分別在周恩來總理的支持下,經國家二機部十局、中央廣播事業局和清華大學無線電係電視教研組協商,決定以日本設備為樣機,研製我國自己的廣播電視中心設備、電視發射機、電視轉播車,並籌建北京電視台。
初期,研製主要以清華大學無線電係作為基地,並利用其實驗室開展部分電路試驗,其他工作分別在中央廣播科學研究所和北京廣播器材廠進行。經過三方通力合作,到1957年夏季,我國自行研製出第一套廣播電視中心設備。1958年初,又製造出1000瓦黑白電視發射機和500瓦伴音發射機。
二、中國第一台電視機誕生命名“北京牌”
在研製廣播電視中心設備和1000瓦黑白電視發射機的同時,1957年4月,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局把研製電視接收機的任務交給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廠領導立即組織試製小組。
據中國第一台電視機的主設計師黃仕機回憶:當年,廠裏成立了專門課題組,共8人,都是廠裏的頂級技術人員和工人,多數成員隻有20歲上下,他們對電視這門綜合電、磁、聲、光的新技術極其生疏,參考資料也很少,誰也沒有見過電視機。他們通過對資料、國外樣機樣件的研究,根據當時國內元器件生產能力和工藝加工水平,製定了“電視接收和調頻接收兩用、通道和掃描分開供電、采用國產電子管器件”的電視機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