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下半年,他們多方收購出國人員帶回的蘇聯生產的多款電視機,還特別向蘇聯訂購了一些新型“旗幟牌”電視樣機、散件和資料。在消化吸收了各款電視機電路、結構、元器件性能、外觀造型和使用維修方便性等方麵的優點後,確定了以“旗幟牌”電視機為主要參考的設計方案。
黃仕機說:當時我國電子工業配套水平與國外差距很大,要短時間內拿出國產電視機,隻能根據國情,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
1958年初,確定了“采用國產電子管器件,一個電視接收和調頻接收兩用、控製旋鈕在前方”的電視機設計方案。
黃仕機回憶說,攻克每個難題都是在無數次的失敗中摸索找答案的。“我們沒有電視專用儀器,沒有廣播電視信號用以檢查電視機的實際接收質量,隻能靠一般的簡單儀器來進行試驗。往往測試一個電視寬頻帶的幅頻特性就得逐點進行,費時費力。”
曆時兩個月,經實驗小組日夜奮戰,1958年3月初,第一台試驗電視樣機終於組裝出來了。
1958年3月17日晚,中國電視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試播電視節目。
實驗大廳裏擺放著蘇聯和我國的電視樣機。晚7時整,中國第一台電視機熒屏上清晰地出現了廣播員的圖像並伴有洪亮的聲音。圖像和聲音質量與蘇聯電視機完全相同。隨後是對娛樂節目的接收。樣機試用考核百分之百通過。我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研製成功了!
半年多來為它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的人們,此時一顆懸著的心落了下來,他們是多麼的興奮和激動。為國家填補了電視機空白,他們難以抑製自豪和欣慰之情,喜悅的淚水情不自禁地流淌了下來……
如今這台被譽為“華夏第一屏”
的“北京牌”820型14英寸電子管黑白電視機,莊重地擺放在天津通信廣播公司的產品陳列室裏,作為新中國中國生產的第一台電視機電視製造史的見證供人參觀。
三、1958年5月1日新中國電視“第一播”
1957年下半年,正值北京電視台(1978年改為中央電視台)籌備工作緊張進行時,有關方麵獲悉台灣將在美國無線電公司的幫助下建立電視台,並定在1958年10月開播。這個消息促使中央廣播事業局的領導下決心讓電視台盡快播出節目。
1957年8月17日,中央廣播事業局黨組決定成立“電視實驗台籌備處”,任命羅東為主任,孟啟予、胡旭為副主任。為了學習和借鑒外國辦電視的經驗,羅東和孟啟予還在當年的12月率領代表團到蘇聯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進行考察,曆時三個多月,為建台進行業務準備。
北京電視台的台址設在北京複興門外大街2號,電視發射係統以廣播大樓主樓十樓作為機房,采用同軸雙饋,雙層蝙蝠翼陣子型無線係統,發射天線高度為80米。中心設備則安裝在廣播大樓西側四樓上。這座大樓在設計時,沒有考慮電視廣播的需要,因此缺乏可以安裝電視設備的機房,也沒有可供排練和播出的演播室。為了讓電視盡快上馬,籌建人員臨時將部分辦公室和一個會議室改建成電視中心機房和演播室,條件十分簡陋,並不符合電視技術用房的要求。演播室隻有60平方米,麵積本來就很小,又在一個角落裏用三合板和玻璃隔出一間約9平方米的小屋,作為視頻和音頻導演控製室。控製室內有1台6路視頻切換控製台、8個黑白監視器。演播室的音頻設備主要有北京廣播器材廠生產的1台可供兩套節目同時製作加工的調音台,另外還有6個國產話筒、3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使用過的蘇式錄音機。
1958年5月1日19時整,北京電視台進行了試驗播出。我國電視的節目信號第一次出現在首都北京上空。在北京僅有的幾十台電視機屏幕上,出現了一幅以廣播大樓模型為背景的畫麵,上麵寫著“北京電視台”字樣。新華通訊社為此發出電訊:“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座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已在5月1日開始試驗廣播。”從此,北京的電視事業和中國的電視事業誕生了。當晚播出的節目有:
19點05分:《工業先進生產者和農業合作社主任慶祝“五一節”
座談會》。
19點15分:新聞紀錄影片《到農村去》(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
19點25分:詩朗誦《工廠裏來了三個姑娘》、《大躍進的號角》。
19點30分:舞蹈《四小天鵝舞》、《牧童與村姑》和《春江花月夜》。
19點50分:科學教育影片《電視》(莫斯科科學普及電影製片廠攝製)。
北京電視台試播期間,每周播出節目兩次,每次2-3小時;同年9月2日轉為正式播出,每周播出節目增至4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1次),各項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