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高超的求生技巧(1 / 1)

前麵一章已經說過張遼和關羽在生死關頭,采用的求生技巧。這一章,再來談兩件擁有卓越求生技巧的事。

第一件事:關羽斬顏良文醜後,劉備的求生技巧。

關羽斬了顏良之後,袁紹要斬劉備。劉備此時說“明公隻聽一麵之詞,而絕向日之情耶?備自徐州失散,二弟雲長未知存否,天下同貌者不少,豈赤麵長須之人,即為關某也?明公何不察之?”這句話有兩部分內容,第一句話不僅讓袁紹心軟,還用了畫外音來要挾袁紹。‘一麵之詞’這個詞很關鍵,聽到這個詞不難讓人聯想到迷糊這個詞。實際上,這個詞是在提醒袁紹注意自己的英明形象,不要做糊塗事。這樣一來讓袁紹對於處斬的決定動搖了。後麵的兩句,劉備找到了袁紹的理由漏洞。給了袁紹一個不殺自己的理由。

後麵關羽斬了文醜之後,前麵的漏洞補齊,確定殺顏良文醜的就是關羽。劉備的弟弟殺了袁紹的大將,袁紹就要劉備償命。此時,原文對話:

‘少頃,玄德至,紹令推出斬之。玄德曰:“某有何罪?”紹曰:“你故使汝弟又壞我一員大將,如何無罪?”玄德曰:“容伸一言而死:曹操素忌備,今知備在明公處,恐備助公,故特使雲長誅殺二將,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殺劉備也。願明公思之。”袁紹曰:“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幾使我受害賢之名。”’

袁紹要斬劉備,劉備第一句話是“某有何罪?”這個明知故問的反問很關鍵。第一:挑開話題。先要讓袁紹開口,袁紹不開口,就沒法交流。袁紹開口,也才好尋找袁紹給出的理由漏洞。第二:提高自己的陣勢,如果直接求饒,說“容伸一言而死:……”直接求饒,換來的回應很有可能就是‘休得狡辯,拖出去斬了。’氣勢上壓不住對方,對方會更加肆無忌憚的做事。第三:不管在什麼時候,明知顧問都會讓對方感到困惑,甚至蒙了。很明顯的東西,人們通常更加不知道怎麼描述,好在這裏袁紹沒蒙。

劉備第二次開口說的話,主要還是拿名聲和英明的形象要挾袁紹。意思很明顯,你殺了我就是被曹操利用的蠢貨。

第二件事:李嚴的求生技巧。

在諸葛亮打了苟安之後,有人替苟安說情。對諸葛亮說:“苟安是李嚴的人,李嚴也是托孤之臣,不宜斬之。”拿托孤的李嚴來壓諸葛亮,諸葛亮表麵順從這句話,內心其實非常不滿。

諸葛亮再一次北伐時,就催要軍糧甚急。這使得在後方征集軍糧的李嚴沒有完成任務。諸葛亮要軍糧,征糧的李嚴卻給不出,李嚴已經是死罪。但此時,李嚴卻做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李嚴散步謠言,說東吳來攻打蜀,讓諸葛亮撤兵。

本來已經是死罪,卻又撒了一個彌天大謊。而且是一個容易被戳破的謊言。這是為什麼?想讓自己死的更快嗎?完全沒必要,也不符合實際。

讓自己罪上加罪是在求生?是的,李嚴之所以要撒這個謊,實際是為了求生。

如果給不軍糧的情況下,不撒謊,那一定是死。因為,按法當斬,而且諸葛亮也不會為其求情。假如放過李嚴,李嚴隻是能力不足,形象未損,以後還可以用,還是托孤之臣。所以諸葛亮一定不會繞過他。李嚴之所以撒謊,就是在自損威嚴和形象,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忠於朝廷、對不起天子的罪人。

這樣一來,李嚴對諸葛亮就毫無威脅。諸葛亮自然會放過他。李嚴看似作死的一招,其實是抓住了自己陷入死地的關鍵,就是自己對某些人造成了威脅,消除威脅,自然就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