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雪蓮的組織培養

如前所述雪蓮的生長環境十分特異,僅生長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流石灘上,天然生長緩慢,人工栽培困難,長期掠奪性采挖,已使雪蓮成為瀕危物種。因此應用細胞培養的方法進行雪蓮的開發既可以滿足臨床對雪蓮藥物的需求,也可以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環境。

4.1愈傷組織誘導條件與黃酮生物合成的關係

愈傷組織的形成及黃酮生物合成與眾多因素有關,如:溫度、光照、激素、碳源、培養基的類型等。趙德修等在對雪蓮的愈傷組織進行誘導時發現25℃是雪蓮產生愈傷組織和黃酮生物合成的適宜溫度。培養溫度為20℃和30℃均不利於產生愈傷組織和黃酮生物合成。

光照對產生愈傷組織和黃酮生物合成也有一定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白光對總黃酮的生成量是黑暗時的4.4倍,說明其對黃酮的形成有促進作用,但黑暗條件對愈傷組織的形成較為有利。經過綜合評價發現:由黑暗條件轉為光照條件產生愈傷組織和黃酮生物合成均差於光照條件下,但均高於光照轉為黑暗條件。激素和碳源對愈傷組織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響。通過對不同激素的比較,發現在MS培養基中加入1mg/L NAA和0.2mg/L KT對愈傷組織的形成較為有利。而加入較大濃度的2,4-D,則對愈傷組織的生長是不利的。糖對次生代謝產物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不同碳源對次級代謝產物的積累和細胞生長的影響不同。不同濃度的蔗糖,葡萄糖,及兩者的組合,發現30%的蔗糖濃度條件下愈傷組織的鮮重最高。

4.2黃酮類化合物的誘導與積累

如上所述,近年來趙德修等對水母雪蓮愈傷組織的誘導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同時還對懸浮培養細胞的生長和總黃酮的誘導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為大規模培養水母雪蓮細胞打下了基礎。液體培養基中的碳源是雪蓮細胞生長的能量和構成細胞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的細胞培養一般采用蔗糖、果糖、葡萄糖為碳源。趙德修等通過對這幾種糖的配比進行了研究發現選用蔗糖為較好的懸浮培養的碳源,當加入40g/L的蔗糖時,總黃酮的含量可達1432.5mg/L。並發現較高濃度的蔗糖對細胞的生長和黃酮的形成沒有抑製。說明碳源並不是影響黃酮形成的主要因素,應通過改變培養基組分的配比,來促進糖類的利用及黃酮的形成。此外,搖床的轉速和培養液的pH值及接種量對懸浮培養細胞的生長和總黃酮的誘導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中發現搖床的轉速高於120r/min時細胞生長緩慢,且總黃酮合成量少。

可能是由於剪切力較大,引起細胞破碎死亡,從而抑製了細胞的生長。pH值也為懸浮培養的重要因素。研究中發現pH值在3~8之間總黃酮的含量基本相當,隻是pH值5.5~6.0之間時細胞的生長量最大為18.57gDW/L。所以通過調整培養過程的pH值可以使細胞的生長量更大。此外,接種量對於總黃酮的合成也有著較大的影響。一般最適接種量為50~80g FW/L,接種量較大時,細胞生長量無明顯的增加,但總黃酮的量減低。

結束語綜合上述,隨著人們對於雪蓮的深入研究,從藥理作用、細胞培養、基因工程等多角度出發,通過植物化學、生物化學、有機化學的相互配合,實現雪蓮資源的合理開發具有很好的前景。

二十三種中藥材中六滴涕和五氯硝基苯等農藥殘留量研究

摘要:

目的:確定升麻等二十三種中藥材中農藥殘留量及其與現有的限量標準的比較。方法:檢測升麻等二十三種藥材中BHC、DDT、PCNB含量,求得每一種農藥在每一種藥材和二十三種藥材中的平均值及標準差。首次采用百分位數法進行統計,求出要使80%的檢品合格的含量限量。求得患者每天從中藥中可能攝入的BHC、DDT與PCNB的量。結果:統計結果表明絕大部分藥材樣品中總BHC、總DDT、PCNB含量符合《中國藥典》甘草項下規定的限量,並且與國內食品標準相近。患者每天從中藥中攝入的BHC、DDT、PCNB與從總膳食中攝入的量相近,二者相加的量比WHO推薦的ADI值小許多。結論:按可能服用量計量,所攝入的農藥殘留量遠低於已有規定的限量。

雲南省中藥資源與中藥GAP規範化種植

楊崇仁。(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雲南省地處北回歸線上,地形地貌複雜,氣候類型多樣,具有“立體氣候”的特點,彙集了熱帶、亞熱帶至溫帶甚至寒帶的不同生態類型的物種,使雲南不僅是全國植物種類最多的省份,而且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多樣性中心。不僅擁有種類繁多的中藥和天然藥物資源,而且為各種重要藥材的引種和種植提供了適宜的生態環境和條件。在全國約3萬種高等植物中,雲南省有1.7萬多種,占全國高等植物總數的62.9%。經調查,雲南省的中藥資源有6559種。其中:植物藥資源315科,1841屬,6157種;動物藥資源148科,266屬,372種;礦物藥30種。雲南藥材是著名的“雲貴川廣,道地藥材”之一,有聞名的三七、雲木香、當歸、雲黃連、天麻、茯苓等地道藥材;有血竭、千年健、訶子、蘇木、胡黃連、千張紙、砂仁,白豆蔻、兒茶、檳榔、肉桂等南藥;有產(藏)量上百萬公斤的大宗藥材續斷、厚樸、龍膽草、薏苡仁、南板藍根、雞血藤、防風、烏梅、南星、首烏、天冬、雲山楂、狗脊、骨碎補、幹薑等;許多藥材是雲南特有的品種。雲南省除漢族外,還居住有25個少數民族,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地區。各民族均積累了豐富的防病治病經驗,在民間蘊藏著豐富多彩的醫藥文化與知識,有許多有效的單方和複方。

特別是藏醫藥、傣醫藥、彝醫藥等,不僅有傳統醫學理論體係,而且有文字記載,是研究開發新藥,發展民族醫藥產業的重要寶庫。初步統計,全省有民族藥1300多種,已開發民族藥製劑100多種。雲南白藥、燈盞花、青葉膽、鴉呼魯、燈台葉等藥物的開發與應用均源於民族藥。雲南省已初步形成由多種所有製構成的中藥產業體係。到2000年底,雲南省製藥工業企業共169戶。2000年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25.64億元,其中,中藥工業12.23億元,占47.7%,中藥工業在全省醫藥工業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2000年全省中藥產量5175噸,較上年增長15.4%。在雲南省經批準生產的3585個醫藥品種中,中藥品種有1953個,常年生產品種約1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