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翹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的HPLC指紋圖譜研究

石鉞1石任兵2陸蘊如2劉斌2杜力軍1.(1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北京,100084;。2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北京,100029)

銀翹散為清代醫家吳鞠通根據《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的理論而創製的名方,由金銀花、連翹、桔梗、薄荷、淡竹葉、甘草、荊芥、淡豆豉、牛蒡子等九味藥組成。我們曾對銀翹散的抗流感病毒作用進行研究,結果其顯示良好的抗流感病毒活性,並從中篩選出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EFY)。在對其化學成分深入、係統的研究基礎上,為進一步闡明有效部位群的作用物質基礎,同時能有效地控製複方中藥的質量,我們對其指紋圖譜進行研究。中藥作用的特點是多成分的整體性,在其質量控製方麵,除單一成分外,有效部位的測定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有效成分不完全明確的前提下,特定中藥材或中成藥的特征指紋圖譜,對於有效地控製中藥材或中成藥的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指紋圖譜已成為國際公認的控製中藥或天然藥物質量的最有效手段。本文首次對銀翹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的特征指紋圖譜進行了研究。采用HPLC建立了EFY的特征指紋圖譜。通過對指紋圖譜技術參數的統計,包括共有指紋峰的標定、共有指紋峰相對保留時間及峰麵積比值的計算、峰形與峰貌的描述、非共有峰麵積的確定等,建立了完整的技術參數。在方法學考察中,精密度測定結果顯示,單峰麵積占總峰麵積大於或等於5%的共有指紋峰(2,9,14,17,19號峰),其相對保留時間的RSD為0.50~1.06%;峰麵積比值的RSD為3.73~5.19%。重現性測定結果顯示,應用同一色譜柱時,相對保留時間的RSD為0.32~0.93%;峰麵積比值的RSD為3.54~5.00%。

應用不同色譜柱(柱內填料一致)時,相對保留時間的RSD為0.40~3.34%;峰麵積比值的RSD為3.22~4.84%。穩定性測定結果顯示,相對保留時間的RSD為0.33~0.87%;峰麵積比值的RSD為2.63~4.76%。由此表明了測定方法的可靠性。通過對指紋圖譜技術參數的統計,可以看出對於不同批次的樣品,共有指紋峰在總峰麵積中占有95%以上,單峰麵積占總峰麵積大於或等於5%的共有指紋峰,其相對保留時間的RSD為1.36~5.01%;峰麵積比值的RSD為5.31~10.6%。通過對EFY與組方中各單味藥相應部位的相關性研究,即對各單味藥陽性及陰性樣品的測定,歸屬了指紋圖譜中主要指紋峰的來源,九味藥中以牛蒡子、甘草、金銀花貢獻較大。采用HPLC/MS/MS鑒定及對照品加樣HPLC測定法,確認了其中主要的指紋峰,2號峰(綠原酸,金銀花),9號峰(甘草苷,甘草),10號峰(甘草素-4′-O-β-D-芹糖(1→2)-β-D-葡萄糖苷,甘草),11號峰(甘草),12號峰(連翹酯苷,連翹),13號峰(蘆丁,連翹),14號峰(4,5-二咖啡酰基奎寧酸,金銀花),15號峰(3,5-二咖啡酰基奎寧酸,金銀花),16號峰(異甘草素-4-O-β-D-芹糖(1→2)-β-D-葡萄糖苷),17號峰(3,4-二咖啡酰基奎寧酸,金銀花),18號峰(異甘草素-2′-β-D-芹糖(1→2)-β-D-葡萄糖苷,甘草),19號峰(牛蒡子苷,牛蒡子),21號峰(醉魚草苷,薄荷),25號峰(染料木素),28號峰(異甘草素,甘草)。上述研究表明,特征指紋圖譜的建立,可以有效控製銀翹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的質量,同時也提示銀翹散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物質基礎可能就是牛蒡子、甘草和金銀花中的某些化學成分。

中藥製劑進展

王雪莉高建義郭啟雷朱春燕。(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4)

摘要:

本文綜述了近年來中藥製劑中所采用的新技術,如製粒技術、包衣技術、包合技術、固體分散技術及微型包囊技術;以及不同給藥途徑的新劑型的進展。隨著中國加入WTO,我國的中醫藥事業也麵臨著市場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是中醫藥的發源地,在理論研究上可謂獨具優勢。但在國際中草藥市場上,我們的中藥產品占有率僅有3%。為了推動中藥發展,原國家科委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1997年9月發表了“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提出:中藥現代化是要在繼承和發揚中醫藥的優勢和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和手段,借鑒國際通用的醫藥標準和規範,研究開發能夠合法進入國際醫藥市場的中藥產品,提高中藥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我國生產的製劑的質量與先進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距,造成低價出口原料,高價進口製劑的局麵。中藥現代化進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是中藥製劑現代化。應用新工藝、新輔料、新設備,加強中藥新劑型的研究開發,生產出安全、有效、可控、方便的中藥製劑,徹底改變其“大、黑、粗”的麵貌,增強我國中藥產品的競爭力。

1.中藥製劑

工藝中所采用的新技術多數的固體製劑都要經過製粒過程。近年來隨著製藥工業的發展,製粒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流化床製粒技術可以減少輔料的用量,而且製粒機的密閉環境使生產過程不易被汙染,保障成品的質量。快速攪拌製粒技術製成的顆粒均勻、圓整,輔料用量少。傳統的中藥顆粒劑、片劑、丸劑存在吸濕性強,易裂片,黴變的缺點。應用薄膜包衣技術,可以克服這些不足。薄膜包衣材料主要有胃溶和腸(小腸)溶型。新合成的pH敏感包衣材料也可在大腸和結腸定位給藥。β環糊精包和物已經廣泛應用在中藥領域中,它可以增加藥物的溶解度,提高藥物的穩定性,使液體藥物粉末化,防止揮發性成分揮發,降低藥物的刺激性和毒性。如用β環糊精包結銀翹解毒顆粒,可以有效地保存揮發油有效成分,提高其穩定性。固體分散體指藥物以微粒、微晶或分子狀態等均勻分散在某一固態載體中的體係。應用水溶性或親水性很強的物質做固體分散物載體,可以增加難溶性藥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增加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如複方丹參滴丸、蘇冰滴丸、香連滴丸等;應用非水溶性載體或難溶性材料做載體,可以阻止藥物釋放,達到緩釋或控釋的目的,如以腸溶材料丙烯酸樹脂Ⅱ號為載體製成的蒿甲醚固體分散體緩釋製劑。微型包囊技術是利用高分子材料,將藥粉微粒或藥液微滴包埋成微小囊狀物的技術。藥物微囊化後,提高穩定性,延長藥效,掩蓋不良嗅味。

2.中藥新劑型的研究

丸、散、膏、丹是中藥傳統給藥劑型,隨著製劑工藝的改進,為適應臨床用藥,研製並生產了許多新劑型。

(1)經胃腸道給藥劑型:藥物製劑口服後,進入胃腸道,經胃道吸收發揮藥效。目前,中藥口服劑型主要有口服液劑、膠囊劑、顆粒劑、片劑、滴丸劑等。中藥口服液是在傳統湯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口服滅菌液體製劑,適合於劑量較大的中藥複方製劑。例如獨活寄生口服液,西洋參口服液,人身蜂王漿口服液等都有較好的發展前景。膠囊劑分為硬膠囊和軟膠囊,其中軟膠囊可以掩蓋藥物的不適嗅味,服用方便,使患者容易接受,成為研發和生產的熱點。對光敏感、遇濕熱不穩定、易氧化的藥物,油性藥物及低熔點的藥物適宜製成軟膠囊,同時軟膠囊省去了吸附輔料,使製劑小型化,避免藥物的遊離和滲出。有不少中藥製成了軟膠囊,如市場上銷售的藿香正氣軟膠囊,新感冒軟膠囊,牡荊油膠丸等。顆粒劑過去曾稱衝劑,具有傳統湯劑或散劑的特點,又克服了它們的許多缺點,生物利用度高,生產工藝簡單,容易實現機械化生產。由於超濾技術,絮凝澄清技術,流化製粒技術等新技術和新輔料的應用,顆粒劑發展迅速,在原有品種的基礎上,已開發出無糖型顆粒劑和泡騰顆粒劑。如無糖型花針衝劑,芍甘止痛泡騰顆粒劑等。中藥片劑在70年代迅速發展,是中藥新劑型中發展最快的劑型之一,目前品種可達1000種以上。類型有壓製片、糖衣片、口含片、泡騰片、溶液片、微囊化片、胃漂浮片、緩釋片等。中藥片劑若含有粘性成分少、疏鬆性成分多或油性較強的藥物時,易造成裂片;浸膏片含有大量引濕成分,易受潮、變軟、粘結和黴變,一般采用除去引濕雜質或加入防潮輔料或包衣解決。片劑服用方便,易工業化生產,穩定性強,是很有發展前景的一類劑型。應用新的製劑技術又研製出一些作用特點明確,療效好的品種,如複方愈創木酚甘油醚雙層緩釋片,胃幽淨漂浮片,五黃止血泡騰片。中藥滴丸劑主要有兩類,一是將油性成分分散在基質中,用滴製法製備;另一種是將不溶於水、溶出速度慢、吸收不好的中藥成分或有效部位采用固體分散技術製備速效滴丸。滴丸載藥量小,原料藥必須精製,富集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如雷公藤滴丸,葛根黃酮滴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