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區膜莢黃芪配套栽培技術研究

摘要:

黃芪為京郊主栽中藥材品種之一,為研究黃芪配套栽培技術,2001年北京市農業局組織有關科技人員,在通州區安排了膜莢黃芪的播期、密度、行距、品種、壟栽及肥料配比試驗,目的是探討北京地區黃芪優質高產配套栽培技術,摸清黃芪氮磷鉀施肥規律和合理配比,為京郊廣大藥農提供技術指導。

關鍵詞:黃芪;播期;密度;行距;品種;肥效

1.材料與方法

試驗地點:栽培試驗設在通州區西集鎮,土壤為砂土,肥力中等,人工耬播,底肥為磷酸氫二銨15kg/畝,複合肥50kg/畝。播前造墒,播後適時澆水;肥料試驗設在通州區牛堡屯鎮,試驗地有機質含量1.41%,全氮0.9g/kg,堿解氮66mg/kg,有效磷6.8mg/kg,有效鉀141.6mg/kg。試驗方法:播期、密度、行距、品比、壟栽及黃芪3414肥效等試驗組成。

1.1播期試

驗設5個播期,各處理時間分別為:①1/4;②11/4;③21/4;④1/5;⑤11/5。

1.2密度試驗

設6種密度,各密度處理分別為:①2萬株/畝;②2.5萬株/畝;③3萬株/畝;④3.5萬株/畝;⑤4萬株/畝;⑥4.5萬株/畝。

1.3行距試驗

設5種行距,各行距處理分別為:①15厘米;②20厘米;③25厘米;④30厘米;⑤15+30厘米(大小行)。

1.4品比試驗供試品種分別來自:山東文登、天津薊縣、通州區自留種、河北安國。

1.5壟栽試驗設2個處理,分別為:①壟栽;②平作(對照)。

2.結果與分析

2.1播期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播期既決定黃芪產量,又影響黃芪根部性狀和外觀質量。本試驗主要研究不同播期對黃芪產量和品質影響,確定京郊黃芪春季最佳播期。試驗結果顯示:1/4播種產量最高,11/5產量最低,1/4、11/4、21/4三個播期和1/5、11/5二個播期間產量差異均較小,但前三個播期和後兩個播期之間差異較大,適期早播主根較長直徑較粗,單株產量高,播期偏晚生長發育不充分導致產量較低。但早播側根條數相對較多。初步認為,黃芪在京郊春播最佳時段為1/4至21/4,春播適溫為旬平均氣溫11℃~15.5℃,全生育期積溫 4500℃左右。

2.2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合理密植是黃芪關鍵栽培技術,試驗結果顯示:產量高低依次為3.5萬株/畝、4.5萬株/畝、4萬株/畝、3萬株/畝、2.5萬株/ 畝、2萬株/畝,基本上隨密度增加而增加。經方差統計結果,3.5萬株/ 畝、4.5萬株/畝、4萬株/畝3個處理與2萬株/畝、2.5萬株/畝處理之間產量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表明2萬株/ 畝、2.5萬株/畝2個處理不符合最佳密度要求。在主根性狀上,低密度處理根長、直徑較粗,側根相應較多,單株鮮重高;高密度處理根短,直徑較低,側根較少,單株鮮重低。從優質高產角度考慮,適宜密度範圍應在3~4.5萬株/畝。

2.3行距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合理行距能協調個體發育和群體生長關係,對產量和品質有直接影響。本試驗主要研究在相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對黃芪產量和品質影響。試驗結果顯示:25厘米、30厘米和15+30厘米行距產量顯著高於15厘米和20厘米行距產量,其中,25厘米行距產量最高,比15厘米和20厘米行距產量分別高出17.86%和26.92%,其次為30厘米和15+30厘米行距。單株鮮重與產量變化趨勢相同。另外,15+30厘米行距根長最長,其次為30厘米行距,15厘米行距根長最短。通過以上分析得出,25厘米行距最優,30厘米和15+30厘米在生產上也是比較適宜的行距。

2.4不同產地品種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與大田作物相比,中藥材在遺傳育種、良種繁育等技術上相對落後,表現為藥材優良品種缺乏,種子種苗混雜退化,質量參差不齊。本試驗通過研究黃芪不同產地的種子的產量和品質性狀,篩選出適於京郊種植的黃芪優質高產品種。試驗結果顯示:4種種子中天津薊縣產量最高,其次為河北安國和山東文登,二者差異不大,通州自留種綜合性狀不好,產量比前3個低20.4%~37.4%,單株性狀、根長和根直徑均表現相同變化趨勢。主要原因為不到采種年限進行留種所致。

2.5壟栽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試驗結果顯示:壟栽比平作產量增加32kg/畝,增產幅度為7.9%。根據田間觀察,壟栽出苗一致,成苗率高,每畝株數相應增加了2.5萬株。另外,壟栽與平作相比,雖在根長和直徑上差別不大,但由於顯著降低了側根條數,在產品質量上好於平作,初步得出,壟栽可以提高產量,改進品質。

2.6不同水平氮肥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試驗結果顯示:在相同P8K12上,施用0~15kg/畝不同水平氮素,黃芪產量由465kg/畝增加到850kg/畝。根長由34.10厘米增至47.85厘米,根直徑由1.25厘米增至1.40厘米。初步結論是,在P2O5為8公斤/畝,k20為12kg/畝水平上,施用5~10kg/畝氮素效果好,畝產可達到845~920公斤。

2.7不同水平磷肥對產量的影響

試驗結果顯示:在相同N10K12上,施用4~8kg/畝不同水平磷素,黃芪產量呈正比增加,到12kg/畝黃芪產量始呈下降趨勢。初步結論是,施磷素量8kg/畝效果最好,黃芪畝產可達到850kg。2.8不同水平鉀肥對產量的影響試驗結果顯示:在相同N10P8上,最佳施鉀量為12kg/畝,畝產量可達到850kg。

3.小結

目前在黃芪生產中應選擇經過選育品種作為生產用種;北京地區黃芪春季最佳播種期為4月1日至4月21日;適宜密度範圍為3~4.5萬/畝;最佳行距為25厘米;壟作可提高產量,改進品質。施肥產量最佳組合處理為N10P8K10,施用N:P2O5:K2O 最佳比例為1:(0.8~1.2):(1.2~1.8)。經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對黃芪有效成分測試結果表明,適量增施底肥,不僅可提高黃芪有效部位產量,同時可提高有效成分含量,與不施底肥(對照)相比,黃芪有效成分含量增加了9.5%~11.9%。

膠束電動毛細管色譜快速測定秦皮中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

薄濤李克安劉虎威*.(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北京,100871)

摘要:

運用膠束電動毛細管色譜快速測定秦皮中的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pH為9.5的100 mM 硼酸緩衝液,50 mM十二烷基硫酸鈉、30 kV的操作電壓和35℃的毛細管柱溫為最優電泳條件,以槲皮素為內標,分析時間在六分鍾內完成。對於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色譜峰麵積重複性的相對標準偏差分別為1.22%和1.02%,檢測限(三倍信噪比)分別為25μg/ml和20μg / ml,回收率分別為98.5%和98.6%。秦皮甲素在136~1020μg/ml的濃度範圍內成良好的線性關係(r=0.9993),秦皮甲素在126~945μg/ml的濃度範圍內成良好的線性關係(r=0.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