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強化危機意識,防患於未然(1 / 3)

從“危機”一詞的組合中我們可以看出:危險中往往蘊藏著新的機會。那些善於思考的人,往往能變“危機”為“良機”。如此說來,能否有效地利用危機,讓危機激發出有利的一麵,便是成功的一大關鍵。

【凡事不要想當然】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靠想當然來做事,想當然地評判自己身邊的人,可是,很多時候,事情根本不像我們想的那樣,靠想當然做事是不可行的。

一個人如果習慣了用想當然判斷是非,那麼,他難免會顛倒是非,錯怪他人;一個人如果用想當然決定利害,那麼,他在生活中往往因小失大,誤入歧途。很多事情,從表麵上看很容易,可是真正做起來,卻遠遠不是那麼回事。很多時候,我們感覺一件事情好難,簡直想象不出該如何開始,該如何結束,可是真做起來,反而感覺不是那麼難。也就是說,想當然是相當不可靠的。

正如前美國紐約最高法庭法官約·愛德華·拉姆巴德說的:“千萬不要想當然。”凡事想當然是懶於思考的表現。

想當然地以為自己知道問題的答案往往會弄巧成拙。你應該謹慎地提出必要的問題。雖然你可以自由地設想問題的答案,但是態度要認真,一定要有正確的依據,這樣你才能享受思想的自由,而又不至於誤入思想歧途,而遭到本可避免的不幸。你應該盡量尋找並且發現真實而準確的情況。

想當然地以為自己可以憑直覺辨別是非,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實,卻不知看到的未必是真正的事實,真正的事實未必會被你看到。結果,難免顛倒是非,難免錯怪他人,難免誤入歧途。

我們每天都多少有點想當然。我們會以為汽車還有足夠的汽油,冰箱裏還有牛奶,傳真機上還有紙,隨身聽的電池還夠用。我們會以為自己的丈夫幫我們帶了機票、現金和護照。結果呢?我們往往由於想當然而錯過一些事,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你真的應該事先問一問,檢查檢查,真正做到心中有數。就像不管到什麼地方去,我們都應該把所有需要的東西列出一個清單,這樣既不會忘記攜帶,也不至於落下東西,造成損失。如果憑著小聰明自以為是地想當然,就不可避免地會犯錯誤。漫不經心,僅憑想當然而不去檢查這些事情是否如我們想象的順利,隻會讓我們在遭遇變動的時候感到不愉快。

美國著名演說家亞曆山德拉·斯托達德曾這樣描述她的經曆:

很多年以前,我的一位助手告訴我,她為我安排了日程——到加利福尼亞去做一場有關“色彩”的講座。當我到達目的地後,我得知講座的主題不是“色彩”,而是“一起美麗地生活”。我本來以為是要談論“視覺感受”,結果卻要談論“人際關係”,這讓我感到非常狼狽。我在講座中盡量保持最佳狀態,但根本沒有達到我應有的水平。現在,我總是和客戶直接商談,確保我了解真實情況。我那位助手後來告訴我,因為我最近出版了有關色彩的新書,所以她“以為”那個團體希望我談談這個話題,但是她錯了。

人們總是容易憑借自己的小聰明“想當然”,就如同上文的助手一樣,陷斯托達德於絕境,也讓自己陷入事業的瓶頸。若她不能吃一塹長一智,她的事業將難有所成。

人們在努力達到某個目標時,不應該想當然地以為事情已經完成了。在事情確實如你所願地完成之前,你應該設想還沒有完成的事情有哪些。如果我們把事情委托給別人,那也應該時常檢查一下,因為責任是由你來負的。萬一出了問題,我們是直接承擔責任的一方,不能推卸責任。尤其是如果出了問題你根本負不起責任時,你更要核對清楚,保證對真實情況了然於胸,以避免出現災難性的後果。你要對事情的後果做全盤考慮並製定相應的計劃以及應對方案。不要忘記:人們通常隻看到你成功的原因,而不會過問你失敗的理由。

如果你養成了想當然的習慣,那就會粗心大意,做事缺乏效率,容易忽視細節,容易發生你無法處理的情況。相反,你越是小心謹慎,也就越能把握事情的發展進程,越能做到隨機應變。

底線哲語

想當然地以為自己知道問題的答案往往會弄巧成拙。你應該謹慎地提出必要的問題。雖然你可以自由地設想問題的答案,但是態度要認真,一定要有正確的依據,這樣你才能享受思想的自由,而又不至於誤入思想歧途而遭到本可避免的不幸。

【有準備的人不怕“過冬”】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麵臨隨時可能到來的危機,我們隻有未雨綢繆,隨時做好應對的準備,才能在危機到來之後應對自如。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將很多企業推上了“考場”,倉促應試。對此,反應遲鈍者有之,驚慌失措者有之,無計可施者有之。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摩托羅拉公司麵對非典的威脅則應對較為自如。其原因在於,摩托羅拉公司早就根據自己所處的行業特點和多年海外實踐經驗,建立起一整套危機管理計劃。盡管與其他危機相比,“非典”有許多特殊之處,但摩托羅拉公司隻需要對原有應對自然災害或突發事故的危機管理計劃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就可以很快將計劃移植到非典的預防與處理上,建立起相應的危機反應機製。

早在2003年3月底,摩托羅拉中國公司常設的危機管理小組就開始研究如何采取“非典”預防措施以及疫情一旦擴散後如何維持業務的正常運營,要求各部門都必須提交業務持續發展計劃和危機處理計劃。

當5月1日有一位摩托羅拉的員工被確診為“非典”後,摩托羅拉公司立即啟動了相關級別的危機管理係統和應急方案,人力資源部迅速通過電子郵件向所有員工傳遞了應急方案。

和該員工有過密切接觸的27名員工立即被隔離觀察。4月29日至30日,1000多名員工回家辦公,對摩托羅拉大廈進行全封閉消毒。

公司為所有員工配發了口罩、溫度計等防疫用品,為每位員工發放了便攜式的“SARS預防指南”卡片,卡片上記錄了所有緊急情況下的聯絡人員。公司明確了疫情報告係統,以便及時掌握所有員工的健康狀況,如有病情出現,公司可以立即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公司每天還向員工通報發病員工的身體狀況和寫字樓的消毒狀況,盡量消除員工的心理負擔。

同時,摩托羅拉公司很快主動地將這名員工感染“非典”的消息向媒體公布,並持續地向媒體通報其病情的發展狀況和公司辦公樓、員工的隔離狀況,有效防止了謠言的產生。

發現員工感染以後,摩托羅拉公司實行了輪班製,為確保與在家辦公的員工及時溝通,公司每周會不定期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向員工及時通報來自政府有關部門的最新疫情情況以及最新的“非典”預防方法和保健措施。在家辦公的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權限訪問公司的網站,完成相關業務的流轉。公司上下充分利用便攜式電腦、高速撥號連接、電視、電話會議及其他辦公設施,確保了業務的正常進行。

這次“非典”危機對那些沒有危機準備的企業來說,打擊是巨大的,生產停頓,業務萎縮,其中不乏一部分實力薄弱的企業倒閉破產,而提前準備好危機管理計劃的摩托羅拉公司猶如諾亞一般先準備好了“諾亞方舟”,做足安全準備,在生產和業務上都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抗擊風險能力強的企業,都是具有高度的危機管理意識,能提前做好準備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