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無處不在,唯有準備才能夠讓企業度過危難,贏得成功。觀察一下那些遭遇危機而失敗的公司,你就會發現他們的失敗往往可歸結為以下三種情況:
1.無法認清即將迫近的危機;
2.無法預想這些危機的後果;
3.無法提出正確的對策。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企業預防危機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設立定期的危機分析檢查機製,定期為企業“體檢”,發現危機的“征兆”。危機分析審查不僅有助於防止危機的發生,避免對公司業務和公司利潤的不良影響,而且,還會使公司在未來變得更為強大。設立危機分析檢查機製就像為企業準備好了一艘方舟,為企業的安全發展護航。
底線哲語
抗擊風險能力強的企業,都是具有高度的危機管理意識,能提前做好準備的企業。危機無處不在,唯有準備才能夠讓企業度過危難,贏得成功。
【防患於未然,拒絕僥幸心理】
《後漢書·丁鴻傳》中丁鴻對皇上勸說道:“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消滅,害除福湊矣。”意為:“如果皇帝執掌朝政,防微杜漸,則國家的禍害就可以消除,人民就得以幸福安康。”也就是說,我們要事先發現危機的苗頭,將危機扼殺在搖籃裏。
“微”字本身的含義是細小,就像螻蟻洞穴一般,因小而不引人注意。但是,小蟻穴的危害卻極大。在河水上漲時,堤堰會因為內部被螻蟻掏空而發生潰決事故。“漸”字本身的意思是慢慢地,是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種過程慢得不易使自己感知,也不易使別人察覺。但“漸”是一種足以致命的慢性病,初始階段並無疼痛,但等達到一定程度時,往往已是病入膏肓,難以回天,悔之晚矣!
對個人或組織來說,“防微杜漸”就是要人們注意發揮人體本身擁有的“放大鏡”和“顯微鏡”,及時發現漏洞,及時堵塞缺口,防止危機的發生。但大部分時候,人們想真正做到“防微杜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是由於事件的變化是漸進的,猶如從很緩的斜坡走下來,人們很難察覺高度遞降的痕跡。正是由於這種不知不覺的變化,警覺性不高的人很難預防,因為它往往被一些不起眼的事物掩蓋。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學會用“放大鏡”看問題,更要學會用“顯微鏡”看問題,看清事物表象下麵所隱藏的危機,這對企業經營者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漏洞和隱患,而這些漏洞和隱患能否及時得到解決將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托普集團的“公關危機”就彰顯了不僅要用“放大鏡”,更要用“顯微鏡”看危機的重要性。
2002年7月中下旬,托普集團在全國範圍內招聘5000名軟件工程師的消息被媒體曝光,隨即引發了市場的一輪質疑。當時媒體質疑這隻是一場招聘“秀”,認為托普不可能有此實力,其後質疑範圍擴大,從業績到投資行為,從主營業務到資本運作,托普集團的基本麵都遭到了廣泛質疑。
盡管此次質疑的主角並非上市公司托普軟件,但對上市公司卻有非常直接的影響,然而,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裏,托普集團沒有及時作出回應,對於媒體的采訪,不是稱托普當家人不在國內,就是稱集團高層不接受任何采訪。8月7日,托普軟件公告涉訴一宗擔保案,令市場心驚肉跳,公眾和媒體更有理由去懷疑托普招聘的背後有“貓膩”,事件的發展越來越不利於托普集團和托普軟件。
針對市場質疑,直到8月20日,托普軟件才發布澄清公告,相關解釋既沒有涉及核心,內容又不十分詳細,引發了市場進一步的擔心。銀行也坐不住了,有的銀行對托普軟件的信用狀況產生了疑慮,甚至提出對該公司要盡量避免業務往來。8月28日及其後幾天,托普軟件及與托普集團有關的另一股票炎黃在線均出現巨量下滑,托普高層才出麵解釋有關情況,但托普軟件及其母公司市場形象嚴重受損的後果已無可避免。
有人說托普軟件這個“虧”吃大了。“虧”在什麼地方呢?就是沒有看清危機,不僅沒能及時進行“危機公關”處理,還諱疾忌醫,使危機不但沒解決,反而更加擴大化。
生命有時就是在僥幸中丟失,在認真中獲得。大風起於青萍之末。防患於未然,要把握細節,防微杜漸才能收到效果。古訓說:“知幾其神。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大凡能夠從細微處看出問題的人,一定不一般。“微”,意為極小的動態,也是某個問題出現的征兆。在平常生活中,那些有見地的人,總能及時發現微小的變化,也能及時對微小的變化作出反應,一刻不等待。
無論在生產還是在生活領域,我們都要有危機意識,防患於未然。要想真正做到防微杜漸,須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正確的判斷能力,不僅要用“放大鏡”看問題,更要學會用“顯微鏡”觀察問題,找到問題中隱藏的真正的“微”和必須杜絕的“漸”,如此,就算不能完全防止“多米諾效應”的發生,也可以把它的影響降到最低。這樣,什麼樣的蟻穴也“潰”不了千裏大堤。
底線哲語
要想真正做到防微杜漸,須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正確的判斷能力,不僅要用“放大鏡”看問題,更要學會用“顯微鏡”觀察問題,找到問題中隱藏的真正的“微”和必須杜絕的“漸”,如此,就算不能完全防止“多米諾效應”的發生,也可以把它的影響降到最低。
【重視細節,警惕生活中的“馬蹄鐵現象”】
戰場上,在千軍萬馬中丟失了一塊馬蹄鐵,很可能就導致這場戰爭的失敗,這是因為忽視細節而釀成危機。馬克思十分推崇並在其經典著作中多處引用了這個“馬蹄鐵現象”,說明了由於事物的內在聯係,某些事情在初始條件時十分細微的變化,也可能對事物的發展造成災難性的後果。這彰顯了細節的重要性。
二戰期間,駐守索倫港的英軍與總部的一次無線電通話被德軍截獲,因通話中一處保密上的疏忽而“泄露天機”,結果被德軍全殲。
日軍在中途島戰役中,由於用簡易密碼聯係淡水供應問題而被美軍破譯,以致遭到慘敗。
諸如此類忽視細節,以致小事釀大禍的例子不僅在戰爭中比比皆是,在其他領域中也並不鮮見。
1970年美國進行導彈發射試驗,由於操作人員對彈體上的一個螺母少擰了半圈,導致係統失靈而發射失敗。
1980年“阿麗亞娜”火箭試射,操作人員不慎將火箭上的一個商標碰落,正好堵住了燃燒室噴嘴,結果耗費巨資的發射毀於一旦。
無論是密碼保密上的失誤,還是“阿麗亞娜”號火箭發射的失敗,它們的失敗都源自於一個毫不起眼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