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然後再進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說,一個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要幫助別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南宋詩人楊萬裏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時,天不亮就早早起來,然後徑直走進廚房,熟練地生火、燒水、煮粥。滿滿的一大鍋粥要熬上很長時間,楊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著。清甜的粥香順著熱氣漸漸充滿了廚房,飄到了院子裏。院子的另一邊,仆人們伴著這熟悉的香氣陸陸續續地起床,洗漱完畢後,來到廚房,並接過楊夫人盛好的滿滿一大碗熱粥喝了起來。楊夫人的兒子楊東山看到母親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勸母親說:“天氣這麼冷,您又何苦這麼操勞呢?”楊夫人語重心長地說:“他們雖是仆人,但也是各自父母所牽掛的子女。現在天氣這麼冷,他們還要給我們家裏做活,讓他們喝些熱粥,心中有些熱氣,這樣幹起活來才不會傷身體。”一席話說得兒子點頭稱讚。
楊夫人之所以能做到慈悲為懷,就是因為她是一個心地善良,懂得體貼與關懷的人。她會設身處地地體會別人的切身感受,能夠為別人著想。她的一席話既教育了兒子,也溫暖了仆人們的心。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人際關係也越來越複雜,培養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際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以愛己之心來對待周圍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以自己的處境去想象別人的處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將心比心,把別人當作自己來對待,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這樣才能收獲真正的情義。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己所欲”才施於人,推己及人也要有自己的“道”,即原則。要知道,不是所有於己有益的東西都適用於他人,當然也不是所有對某一個人有益的東西,別人都能接受。在他們不想接受時,絕不能以“這是為他們好”為由,強迫其接受,因為每個人對“好”的定義不同,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我們如果侵犯這一權利,不是也掉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陷阱了嗎?
底線哲語
我們要以愛己之心來對待周圍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以自己的處境去想象別人的處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將心比心,把別人當作自己來對待,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這樣才能收獲真正的情義。
【心地光明,同流世俗不合汙】
王陽明臨死前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回顧他的一生,少年時起便立下大誌,勤讀詩書;初入仕途被人陷害,貶謫龍場三年,吃盡了人間之苦,身心都大受打擊,卻也在此悟道,受用一生;而後頻頻得誌,名震天下,桃李滿布天下。王陽明的一生波折與榮譽共生,他認為自己這一生不愧對百姓,不愧對國家,了無遺憾。
王陽明能夠如此從容不迫地麵對死亡,是因為他的一生雖同流世俗但並沒有合汙,而是在辛勤地付出,為百姓和國家鞠躬盡瘁,真正實現他“狂而不狷”的狂者胸次。
古語道:“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意思是說,處在太平盛世,待人接物應嚴正剛直;處在天下紛爭的亂世,待人接物應隨機應變、圓滑老練;處在國家行將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要方圓並濟,交相使用。對待善良的人,態度應當寬厚;對待邪惡的人,態度應當嚴厲;對待一般平民百姓,態度應當寬厚和嚴厲並用。
身處汙濁環境中時,我們如果能保持“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操守,能從容淡定,不失自我,便不需急於撇清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這是真正的狂者胸次——同流世俗而不合汙。
孫叔敖原來是位隱士,被人推薦給楚莊王,三個月後做了令尹(宰相)。
他善於教化引導人民,因而使楚國上下和睦,國家安寧。有位孤丘老人很關心孫叔敖,特意登門拜訪,問他:“高貴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嗎?”孫叔敖問:“您說的三怨是指什麼呢?”孤丘老人說:“爵位高的人,別人嫉妒他;官職高的人,君王討厭他;俸祿優厚的人,會招來怨恨。”孫叔敖笑著說:“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胸越謙卑;我的官職越大,我的欲望越小;我的俸祿越優厚,我對別人的施舍就越普遍。我用這樣的辦法來避免三怨,可以嗎?”孤丘老人感到很滿意,於是走了。
孫叔敖按照自己說的做了,避免了不少麻煩,但也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幾次被免職,又幾次複職。有個叫肩吾的隱士對此很不理解,就登門拜訪孫叔敖,問他:“你三次擔任令尹,也沒有感到榮耀;三次離開令尹之位,也沒有露出憂色。我開始對此感到疑惑,現在看你的氣色又是如此平和,你的心裏到底是怎樣的呢?”孫叔敖回答說:“我認為官職爵祿的到來是不可推辭的,離開是不可阻止的。得到和失去都不取決於我自己,因此才沒有覺得榮耀或憂愁。況且我也不知道官職爵祿應該落在別人身上呢,還是應該落在我的身上。落在別人身上,那麼我就不應該有,與我無關;落在我身上,那麼別人就不應該有,與別人無關。我的追求是隨順自然,悠閑自得,哪裏有工夫顧得上什麼人間的貴賤呢?”肩吾對他的話很欽佩。
孫叔敖沒有被免職和複職的風波擾亂心緒,而是保持著物來則應、物去不留的淡然心境。為人處世,我們確實需要一顆方正的心。有圓無方,則謂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誌,在生活中難以有大作為;但若有方無圓,則性情太剛,太剛則易折。
“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雖有其清高自傲,但很多時候常常隻能換來屈原式的含恨離世或是文人式的抑鬱不得誌。與之相較,同流世俗不合汙,周旋塵境不流俗,或許才是更加明智的選擇。
底線哲語
“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雖有其清高自傲,但很多時候常常隻能換來屈原式的含恨離世或是文人式的抑鬱不得誌。與之相較,同流世俗不合汙,周旋塵境不流俗,或許才是更加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