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持一顆純粹之心,做一個至誠之人(2 / 3)

心誠則靈,懷著一顆永不放棄、至死不渝的真誠心,就會給人帶來永不言敗、鍥而不舍的精神意念,好的結果自然水到渠成。很多成功的人,正是因為有了一顆虔誠的心,才作出了偉大的事業。因此,無論外界如何喧囂,我們都要固守一顆虔誠的心。虔誠的心中是對正念的把握,是對信念的秉持。纖塵不染,雜念俱無,集念於一處,力量就是最大的。

底線哲語

無論外界如何喧囂,我們都要固守一顆虔誠的心。虔誠的心中是對正念的把握,是對信念的秉持。纖塵不染,雜念俱無,集念於一處,力量就是最大的。

【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泰山拔地而起,於是造就了東嶽的雄偉;黃山吞雲吐霧,於是成就了它的瑰麗;峨嵋清幽秀美,於是展現了它的神奇——山因自己的個性而呈現出千姿百態。雄也美,秀也美。萬事萬物,因有個性本真而美麗;芸芸眾生,因有個性本真而永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說,“不要認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就不敢在我麵前隨便說話,你們平時總在說:‘沒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想重用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怎麼辦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常受外國軍隊的侵犯,加上內部又有饑荒,如果讓我去治理,三年工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聽了,微微一笑,於是又問:“冉有,你怎麼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裏、或者五六十裏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修明禮樂,那就隻得另請高明了。”

孔子又問:“公西華,你怎麼樣?”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誇口說能夠做到怎樣,隻是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別國的會盟中,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讚禮人。”

孔子接著問曾皙,這時曾皙彈瑟的聲音逐漸慢了,接著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位的才能不一樣呀!”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誌向罷了。”曾皙說:“暮春時節,天氣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經上身了。我願意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青少年,到沂河裏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兒回來。”

孔門這幾位弟子的個性躍然紙上,子路的忠誠與勇敢,冉有的謹慎,公西華的謙虛,曾皙心靈的平靜與淡然,都呼之欲出。個性就是一種特質,一種不因潮流而改變的東西,一種你有別人沒有的東西。隻有堅持獨屬於自己的個性,你才是最美的。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書中曾強調,個人身處世間,不可“挾心而與天下遊”,否則就會像“韓非知說之難,而以說誅。揚雄知白之不可守,而以玄死”。既然一個人不可“挾心而與天下遊”,那就說明人生在世,要學會“以真示人”。但很多人都自認為聰明,可以騙得了天下人,其實,人的智慧相差無幾,一個人的那點小小的伎倆怎麼可能瞞得了其他人呢?

東晉時,王家是大家族,社會地位很高,因此當時的太尉郗鑒就想在王家挑選女婿。

郗鑒這個女兒,才貌雙全,郗鑒愛如掌上明珠,這麼一個寶貝女兒,一定要找個門當戶對的人家。郗鑒覺得王家與自己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他家子嗣甚多,個個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後,郗鑒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裏子嗣很多,就由您到家裏任意挑選吧。凡您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郗鑒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郗府管家尋來覓去,一數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裏,就見一個袒腹的青年人仰臥在靠東牆的床上,似乎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

郗府管家回去向郗鑒報告:“王家的少爺個個都好,他們聽到了相公要挑選女婿的消息以後,個個都打扮得齊齊整整,裝模作樣,循規蹈矩,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鑒說:“那個人就是我所要的好女婿!”於是馬上派人再去打聽,原來那人就是王羲之。郗鑒來到王府,見到王羲之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

王羲之並不因有人來挑選女婿就刻意打扮自己,這就是顯其真。一個以真示人的人一定會有一個好前途,所以王羲之被選中了。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於成就的大小,而在於是否活出自我。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何必把自己的人生交到別人的手中,何必要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何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過自己的人生!

偽裝自己、改變自己隻會丟失了自己,這樣便沒有了存在的意義。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無須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標準來評判甚至約束自己,無須效仿他人,要相信自己,保持自我的本色,無須去尋求這樣那樣的機心,應以真心對待萬事萬物。事實上,隻要我們在遵守團體規則的前提下能夠保持自我本色,不人雲亦雲,不亦步亦趨,就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

底線哲語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無須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標準來評判甚至約束自己,無須效仿他人,要相信自己,保持自我的本色。隻要我們在遵守團體規則的前提下能夠保持自我本色,不人雲亦雲,不亦步亦趨,就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仁”是儒家學說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在孔子眼裏,無論是“好仁者”或“惡不仁者”都有一顆仁愛的心。人性本善的另一層意思就是人性本仁。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一種仁愛的表現。如果我們給別人東西,最好想想對方或自己到底想不想要,如果連自己都不想要,那麼最好還是把這個東西拿回去。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不是孤立的,周圍有許多與自己共同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人,為使學習順利、事業成功、生活幸福,人們都願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推己及人則是實現人際關係和睦、融洽的重要途徑。